高血糖怎样治疗
高血糖治疗需综合多方面措施,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合理控制饮食、适度运动;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如双胍类、磺脲类等)和注射类降糖药(如胰岛素);血糖监测根据控制情况确定频率和方法;并发症预防与管理要针对微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大血管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采取相应措施,制定个体化方案以良好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一、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控制:
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根据患者的体重、活动量等因素确定每天所需的总热量,然后将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左右,选择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杂豆类等,避免过多摄入精制糖和高糖食品,研究表明,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可有效帮助调节血糖水平。
均衡蛋白质与脂肪摄入:蛋白质可选择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占总热量的15%-20%;脂肪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鱼油等,占总热量的20%-30%,合适的蛋白质和脂肪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对血糖稳定有积极作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因基础代谢率不同,饮食控制的具体热量分配需相应调整,例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蛋白质摄入比例可能相对较高;老年人基础代谢率降低,总热量摄入需适当减少。
2.适度运动:
选择合适运动方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强度以运动时心率达到(220-年龄)×60%-70%为宜。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帮助降低血糖,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运动频率和强度可有所差异,例如办公室人群可利用工作间隙进行适量走动,增加活动量;有运动习惯的人群可根据身体状况适当增加运动时长和强度,但要注意避免运动损伤。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运动时需注意监测血糖,预防低血糖发生,运动前后要做好热身和放松活动。
二、药物治疗
1.口服降糖药物:
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适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但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因为二甲双胍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药物蓄积。
磺脲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适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患者,但要注意低血糖风险,老年患者使用时需更加谨慎,防止因低血糖导致跌倒等意外。
格列奈类药物:为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降低低血糖发生的风险相对较低,适用于有进餐时间不规律等情况的患者。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如吡格列酮,可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可能会引起水肿、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心功能不全患者需慎用。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通过抑制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α-葡萄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腹泻等,服药时需与第一口主食同时咀嚼服用。
2.注射类降糖药物:
胰岛素:分为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等。短效胰岛素可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中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可提供基础胰岛素水平,胰岛素类似物在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等方面有一定优化。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佳、出现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等情况下也需要使用胰岛素。使用胰岛素时需严格按照医嘱调整剂量,注意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同时要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避免局部脂肪萎缩或增生。对于儿童患者,使用胰岛素时要根据儿童的体重、血糖情况等精确调整剂量,并且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老年患者使用胰岛素时要更加注意低血糖的防范以及注射操作的便利性等。
三、血糖监测
1.监测频率:
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可每1-2周监测1天,每天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血糖控制不稳定或正在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可能需要每天监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血糖、睡前血糖等,以便及时了解血糖波动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生活方式干预措施。不同年龄人群血糖监测频率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生长发育快,血糖波动相对较大,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老年患者因可能存在多种并发症,血糖监测也需适当增加频率。
2.监测方法:
血糖仪监测:采用毛细血管全血血糖检测,患者需按照血糖仪的操作说明进行采血、检测,操作简便,但要注意血糖仪的校准和试纸的有效期等,确保检测结果准确。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可连续监测血糖变化,提供全天血糖波动的详细信息,对于了解血糖的整体控制情况、发现无症状性高血糖和低血糖等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血糖波动较大、疑似有黎明现象或苏木杰现象的患者,但费用相对较高。
四、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
1.微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应选择对肾脏影响较小的降糖药物,如格列喹酮等,同时要注意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根据肾功能调整蛋白质的摄入量,早期肾功能损害时蛋白质摄入量约0.8g/(kg·d),肾功能进一步恶化时可降至0.6g/(kg·d)以下。不同年龄患者肾脏功能不同,儿童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治疗需更加谨慎;老年患者本身肾脏功能有所减退,更要密切关注肾功能变化,严格遵循饮食和药物治疗原则。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积极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的关键,患者需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治疗,如激光治疗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眼底检查的频率有所不同,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相对较短,初期可每1-2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随着病程延长可适当增加检查频率;老年患者则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增加检查频率。
2.大血管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除了控制血糖外,要积极干预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血压控制目标同糖尿病肾病患者,血脂要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2.6mmol/L以下,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患者可降至1.8mmol/L以下。生活方式上要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方面需根据自身特点调整生活方式,例如女性绝经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更要注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老年患者运动时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加重心脏负担。
总之,高血糖的治疗需要综合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血糖监测以及并发症的预防与管理等多方面措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