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诱发因素包括药物因素、化学毒物、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
1.药物因素
氯霉素、磺胺类等抗生素,保泰松等解热镇痛药,以及抗癫痫药、抗甲状腺药等,部分患者使用后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2.化学毒物
长期接触苯及其衍生物(如油漆、胶水等),或摄入含有重金属(如砷、汞)的物质,会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影响骨髓造血微环境,导致发病。
3.物理因素
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超过一定剂量会直接损害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4.生物因素
某些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EB病毒、微小病毒B19等,可能攻击骨髓造血细胞,引发免疫反应,进而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5.遗传因素
范可尼贫血、先天性角化不良等遗传性疾病,存在基因缺陷,患者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风险显著增加。
6.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紊乱时,免疫系统错误攻击骨髓造血细胞,致使造血功能异常,也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诱发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