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常用的药物通常包括免疫抑制药物、促造血药物、支持治疗药物等。
1、免疫抑制药物
免疫抑制治疗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核心方案,常用药物包括环孢素软胶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异常免疫反应,减少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攻击,从而恢复造血功能。需注意长期用药可能引发肝肾功能损害或感染风险,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指标。
2、促造血药物
雄激素类药物如十一酸睾酮软胶囊、司坦唑醇片,可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改善贫血症状;造血生长因子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能直接促进血细胞生成。此类药物需遵医嘱长期使用,可能伴随肝功能异常、男性化表现等副作用,需定期评估疗效与安全性。
3、支持治疗药物
针对贫血、出血及感染症状,需联合使用支持治疗药物。贫血严重者可输注红细胞悬液,出血倾向明显者可用酚磺乙胺注射液、氨甲苯酸片止血;合并感染时需根据病原体选择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此外,补充铁剂、叶酸及维生素B可辅助改善造血原料缺乏。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若出现发热、出血加重或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需避免劳累、预防感染,保持营养均衡,必要时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根治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