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症状
乳糖不耐受是因乳糖酶分泌不足致无法完全消化母乳或牛乳中乳糖引发非感染性腹泻,有消化道症状如腹泻、腹胀、腹痛及其他症状如呕吐、哭闹不安,不同人群症状有特点,受乳糖摄入量、个体差异、肠道健康状况影响,需与感染性腹泻、炎性肠病等鉴别。
一、乳糖不耐受的定义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分泌不足,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又称乳糖酶缺乏症。
二、乳糖不耐受的症状表现
1.消化道症状
腹泻:是乳糖不耐受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粪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或呈蛋花汤样,每日数次至10余次不等。这是因为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被肠道细菌分解发酵,产生气体,导致肠道蠕动加快而引起腹泻。例如,有研究表明,乳糖不耐受患儿摄入含乳糖食物后,肠道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水分进入肠道,从而引发腹泻。
腹胀: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导致肠道内气体积聚,引起腹胀。患儿可出现腹部膨隆的表现,感觉腹部胀满不适。
腹痛:部分乳糖不耐受患者会出现腹痛症状,多为腹部隐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这是由于肠道内气体积聚、肠道蠕动紊乱等因素刺激肠道神经引起。
2.其他症状
呕吐:少数乳糖不耐受患者可能出现呕吐症状,尤其是在腹泻较为严重时,频繁的腹泻刺激胃肠道,可引起反射性呕吐。
哭闹不安:婴幼儿发生乳糖不耐受时,除了上述消化道症状外,还常表现为哭闹不安,这是因为身体不适导致的情绪反应。比如,婴儿无法用语言表达身体的痛苦,只能通过哭闹来示意。
三、不同人群乳糖不耐受症状的特点
1.婴幼儿
婴幼儿乳糖不耐受多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或乳糖酶活性暂时性低下有关。除了上述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外,由于婴幼儿营养需求高,长期乳糖不耐受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表现为体重增长缓慢等。而且婴幼儿腹泻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唇干燥、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需要密切关注。
母乳喂养的婴儿发生乳糖不耐受时,若继续母乳喂养,母亲的饮食中若含有较多乳糖,可能会加重婴儿的症状,所以母亲需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
2.成人
成人乳糖不耐受多是由于年龄增长导致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引起的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成人症状相对婴幼儿可能较轻,但也会影响生活质量。例如,食用乳制品后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可能会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社交,因为需要考虑饮食中乳制品的摄入情况。而且成人乳糖不耐受还可能与一些肠道疾病等因素有关,如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等可损伤肠道黏膜,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从而诱发或加重乳糖不耐受症状。
四、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影响因素
1.乳糖摄入量:摄入含乳糖的食物量越多,症状越容易出现且可能越严重。比如一次性饮用大量牛奶比少量饮用更容易引发明显的腹胀、腹泻等症状。
2.个体差异:不同个体的乳糖酶缺乏程度不同,症状表现有差异。有些人乳糖酶缺乏程度较轻,可能仅在大量摄入乳制品后才出现轻微症状;而有些人乳糖酶缺乏程度较重,少量摄入也会出现较明显症状。
3.肠道健康状况:肠道患有疾病时,如肠道感染、炎症等,会影响肠道黏膜对乳糖酶的分泌,进而影响对乳糖的消化,加重乳糖不耐受症状。例如,肠道感染后,肠道黏膜受损,乳糖酶分泌减少,导致乳糖不耐受症状加重。
五、乳糖不耐受症状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1.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多由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等)感染引起,除了腹泻症状外,常伴有发热、腹痛较剧烈等表现,大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病原体或有白细胞等炎症指标异常。而乳糖不耐受腹泻一般无发热,大便常规检查多无明显病原体及炎症指标异常。
2.炎性肠病:炎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除了腹泻症状外,还伴有腹痛、消瘦、贫血等症状,病程较长,肠镜检查可发现肠道黏膜的特异性病变,如溃疡、黏膜糜烂等,与乳糖不耐受的症状表现有明显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