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人体因缺乏足够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乳制品中乳糖而出现消化道不适等症状的状态,发病机制包括先天性和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及相应症状产生过程,临床表现有消化道及其他症状,诊断方法有氢呼气试验等,不同人群有不同应对方式,还需与牛奶过敏、肠易激综合征等区别。
一、定义
乳糖不耐受是指人体缺乏足够的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乳制品中的乳糖,从而在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后引起一系列消化道不适症状的状态。乳糖是奶类中含有的一种糖分,需要乳糖酶将其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被肠道吸收。
二、发病机制
1.乳糖酶缺乏原因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这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婴儿出生时肠道内乳糖酶活性极低或缺乏,从婴儿出生后摄入母乳或牛乳就会出现症状。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多种因素可引起,例如肠道感染(如轮状病毒肠炎等)会损伤肠道黏膜,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一些胃肠道疾病(如乳糜泻等)也会影响乳糖酶的正常合成和分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功能逐渐衰退,乳糖酶活性也会降低,从而出现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2.症状产生过程:当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后,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肠道,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同时导致肠道渗透压升高,引起肠道蠕动加快,进而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一系列不适症状。
三、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
腹泻:一般为水样便,每天数次至十余次不等,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乳糖等成分。例如婴儿乳糖不耐受时,可能表现为频繁的稀便,粪便可能有酸臭味。
腹胀:肠道内气体积聚导致腹部膨隆,患儿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等表现,年龄较大的儿童或成人可能会自觉腹部胀满不适。
腹痛:多为腹部隐痛或痉挛性疼痛,疼痛部位不固定,与肠道蠕动加快和气体积聚等因素有关。
2.其他表现:严重乳糖不耐受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等情况,尤其是婴幼儿,长期腹泻、营养吸收不良会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体重增长缓慢、身高落后等;对于老年人,还可能因为长期乳糖不耐受导致食欲减退等问题。
四、诊断方法
1.氢呼气试验:人体摄入乳糖后,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被细菌发酵产生氢气,氢气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然后通过呼气排出体外。通过检测呼气中氢气的浓度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乳糖不耐受。如果摄入乳糖后呼气氢浓度升高,提示乳糖吸收不良,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
2.乳糖耐量试验:检测空腹时血糖水平,然后口服一定量的乳糖溶液,在服用后一定时间内多次检测血糖水平。正常情况下,乳糖被消化吸收后血糖会升高,如果存在乳糖不耐受,血糖升高不明显或升高幅度较小。
3.粪便酸性检测:由于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发酵使粪便呈酸性,通过检测粪便的酸碱度等指标可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乳糖不耐受情况。
五、人群差异及应对
1.婴幼儿:
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出现乳糖不耐受,母亲应注意自己的饮食,减少含乳糖食物的摄入,如减少牛奶、奶酪等的食用。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可以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的配方奶。要密切关注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长期乳糖不耐受可能影响营养摄入和生长。例如,要定期测量婴儿的体重、身高,确保其在正常的生长曲线范围内。
婴幼儿乳糖不耐受时,腹泻可能导致臀部皮肤受损,要注意及时清洁臀部,保持干燥,可涂抹护臀膏预防尿布疹等。
2.老年人:老年人乳糖不耐受时,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选择合适的替代食品来补充营养,如可以选择豆类及其制品、蛋类、肉类等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食物来替代部分乳制品的营养。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和营养状况,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身体的营养指标情况,如血红蛋白、血清蛋白等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补充。
3.特殊疾病人群:对于患有肠道感染、胃肠道疾病等导致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饮食中乳糖的摄入情况。例如,患有乳糜泻的患者,除了要避免乳糖摄入外,还需要遵循特殊的饮食方案来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要密切监测原发疾病的病情变化对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影响。
六、与其他类似情况的区别
1.与牛奶过敏的区别:牛奶过敏是人体对牛奶中的蛋白质产生的免疫反应,除了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腹泻、呕吐等外,还可能出现皮肤症状(如皮疹、瘙痒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喘息等)等。而乳糖不耐受主要是消化道症状,一般无皮肤和呼吸道等过敏相关表现。通过过敏原检测等可以进行区分,牛奶过敏患者过敏原检测相关指标会呈阳性,而乳糖不耐受患者过敏原检测一般无相关异常。
2.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区别:肠易激综合征也会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但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等多种因素有关,其症状往往与精神因素等关系密切,而且通过相关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病变等情况。而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缺乏导致的,通过氢呼气试验等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乳糖消化吸收异常,从而进行区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