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伤脚踝怎么消肿止痛
脚踝扭伤后消肿止痛需分急性期、缓解期和康复期处理。急性期要休息制动、冷敷;缓解期需抬高患肢、加压包扎、非药物优先下适当用药物辅助;康复期分早期和后期进行康复锻炼,且要考虑不同人群特点采取合适措施。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制动:脚踝扭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继续行走或负重,让受伤的脚踝得到充分休息,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对于儿童来说,玩耍时要注意避免此类情况,一旦发生扭伤,需尽快停止相关活动;对于老年人,本身行动相对缓慢,但也应注意在日常活动中小心,扭伤后更要严格制动,因为老年人恢复相对较慢且容易因再次活动导致更严重损伤。
2.冷敷:在扭伤后的24-48小时内进行冷敷,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在受伤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2-3小时冷敷一次。冷敷能够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的效果。儿童进行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冰袋温度和冷敷时间,避免冻伤;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冷敷时也要注意观察皮肤情况,防止低温造成损伤。
二、缓解期处理
1.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脚踝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在休息时都可以用枕头或其他合适的物品将脚踝垫高。例如儿童休息时可在其脚下垫一个小枕头,老年人也可在卧床时将脚踝适当抬高。
2.加压包扎:可以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的脚踝进行加压包扎,但是包扎的力度要适中,既不能过紧影响血液循环,也不能过松达不到加压消肿的目的。对于儿童,包扎时要更加轻柔,密切观察脚部血液循环情况;老年人皮肤较薄且可能伴有血管硬化等情况,包扎时要注意压力均匀。
3.药物辅助(非药物优先原则):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肿胀,但需遵循非药物干预优先的原则,且对于低龄儿童要避免使用。在成年人中,如无禁忌证,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但儿童一般不推荐使用这类药物来止痛消肿,而是更多依靠前面提到的物理方法。
三、康复锻炼
1.早期康复:在扭伤后的2-3天,疼痛和肿胀有所缓解后,可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康复锻炼,如踝关节的屈伸活动。缓慢地进行踝关节的向上勾和向下踩的动作,每次做10-15次,每天3-4组。儿童进行康复锻炼时要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活动;老年人也需要在专业人员评估后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以避免因锻炼不当加重损伤。
2.后期康复:当肿胀基本消退,疼痛明显减轻后,可以逐渐增加康复锻炼的强度,如进行踝关节的内外翻活动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操之过急。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康复锻炼的进度和具体动作要根据自身的恢复情况进行调整,始终以不引起明显疼痛和肿胀加重为度。
总之,扭伤脚踝后消肿止痛需要通过急性期的休息制动、冷敷等处理,缓解期的抬高患肢、加压包扎等,以及康复期适当的康复锻炼来综合进行,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