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导致人体缺钙的因素包括摄入不足(饮食因素及特殊生活方式影响)、吸收障碍(消化系统疾病及维生素D缺乏)、需求增加(生长发育阶段及特殊生理状态)、丢失过多(肾脏疾病及药物影响)。
一、摄入不足
1.饮食因素:日常饮食中钙的摄入量不足是导致缺钙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婴幼儿时期若母乳喂养的母亲钙摄入不足,或配方奶喂养时奶量不足,会使婴儿钙摄入不够;儿童及成人长期偏食、挑食,不爱吃富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每100毫升牛奶约含104毫克钙)、豆制品(如100克豆腐约含164毫克钙)、深色蔬菜(如100克菠菜约含66毫克钙)等,都可能引发缺钙。不同年龄阶段对钙的需求量不同,婴幼儿每日约需300-400毫克钙,儿童约需800-1000毫克钙,成人约需800毫克钙,孕妇和乳母等特殊人群需求量会更高,若饮食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就易缺钙。
2.特殊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素食者由于避免了动物性食物的摄入,而植物性食物中钙的吸收利用率相对较低,较易出现钙摄入不足的情况。例如纯素食者可能因缺乏奶制品、肉类等富含钙的食物来源,导致钙摄入达不到机体需求。
二、吸收障碍
1.消化系统疾病:一些消化系统疾病会影响钙的吸收。比如胃肠道术后患者,胃肠道结构和功能受到改变,影响钙的正常吸收过程;患有慢性腹泻的患者,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缩短,钙的吸收时间相应减少,导致钙吸收障碍;像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黏膜受损,影响钙的转运和吸收机制,使得钙的吸收效率降低。以慢性腹泻为例,长期慢性腹泻会使大量营养物质包括钙无法被充分吸收,进而引发缺钙。
2.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当体内维生素D缺乏时,即使摄入了足够的钙,也会影响钙的吸收利用。维生素D缺乏的原因包括日照不足,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化为维生素D,若长期处于室内工作、冬季日照时间短等情况,会导致内源性维生素D合成不足;一些疾病如肝病、肾病等会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过程,从而引起维生素D缺乏,进而影响钙的吸收。例如,长期室内工作的人群,由于很少接触阳光,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吸收不良。
三、需求增加
1.生长发育阶段: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人群对钙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婴幼儿期是骨骼快速生长的阶段,此时期若钙供应不足,易出现缺钙;青少年期身体迅速发育,骨骼生长需要大量的钙来构建,若钙摄入不能满足需求,也会导致缺钙。例如,青春期的孩子身高快速增长,骨骼对钙的需求大幅增加,如果饮食中钙补充不及时,就容易发生缺钙现象。孕妇在孕期需要为自身和胎儿提供钙,乳母在哺乳期要通过乳汁为婴儿提供钙,这两个阶段钙的需求量都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孕妇每日钙需求量约为1000毫克,乳母约为1200毫克,若摄入不足则易缺钙。
2.特殊生理状态: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钙的代谢,导致骨钙流失增加,从而出现缺钙的情况;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骨钙流失增加,也是缺钙的高发人群。例如,老年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骨代谢平衡被打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等缺钙相关问题。
四、丢失过多
1.肾脏疾病:某些肾脏疾病会导致钙的丢失增加。例如慢性肾衰竭患者,肾脏功能受损,影响钙的重吸收等代谢过程,使得钙从尿液中丢失增多,进而引发缺钙。肾脏在钙的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能重吸收大部分钙,当肾脏功能出现问题时,这种重吸收功能受到影响,导致钙丢失过多。
2.药物影响:长期使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钙丢失增加。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糖皮质激素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促进钙的排泄,从而容易引起缺钙。一些利尿剂也可能增加钙的排出,导致体内钙水平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