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纯母乳喂养乳糖不耐受怎么办
乳糖不耐受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因宝宝体内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继发性多由肠道感染等损伤肠道黏膜致乳糖酶暂时减少;非药物干预有少量多次喂养、添加乳糖酶、调整妈妈饮食;需及时就医评估,监测宝宝一般状况和体重;对婴儿要依年龄等注意相关事项,出现乳糖不耐受及时采取措施并就医告知病史。
一、明确乳糖不耐受的类型及原因
(一)原发性乳糖不耐受
1.机制:是由于宝宝体内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所致,这与宝宝的基因等因素相关,从生理发育角度看,宝宝自身乳糖酶的合成在出生时就存在个体差异情况。
2.表现:纯母乳喂养的宝宝若为原发性乳糖不耐受,通常在进食母乳后不久就会出现腹泻,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有泡沫,可能伴有酸臭味等表现。
(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1.机制:多是因为宝宝肠道受到感染等因素影响,比如轮状病毒感染等,损伤了肠道黏膜,导致乳糖酶暂时分泌减少而出现乳糖不耐受,这种情况与宝宝近期的肠道健康状况相关,像感染性疾病等会影响肠道对乳糖酶的正常分泌功能。
2.表现:除了腹泻等症状外,可能还会伴有原发病的一些表现,如轮状病毒感染时可能有发热、呕吐等症状。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少量多次喂养
1.原理:因为宝宝乳糖酶量相对有限,少量多次喂养可以让宝宝肠道逐步适应乳糖的消化,减轻乳糖不耐受带来的不适。例如每次喂养母乳的量比正常量少一些,增加喂养的次数,这样能降低单位时间内宝宝肠道接触乳糖的量,减少腹泻等症状的发生。
2.实施:根据宝宝的月龄和饥饿情况,合理安排每次喂养的量和间隔时间,比如月龄较小的宝宝可以每2-3小时喂养一次,每次喂养量适当减少。
(二)添加乳糖酶
1.原理:乳糖酶可以帮助宝宝分解母乳中的乳糖,使其能够被肠道更好地吸收利用。目前有外源性的乳糖酶制剂可供选择,补充乳糖酶后,能促进乳糖的消化,缓解乳糖不耐受症状。
2.选择与使用:选择经过临床验证的正规乳糖酶产品,在喂养前按照产品说明正确添加到母乳中。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适合宝宝年龄阶段的乳糖酶,并且要确保产品质量可靠。
(三)调整妈妈饮食
1.原理:虽然宝宝是纯母乳喂养,但妈妈的饮食也会影响母乳中乳糖的含量等情况。如果妈妈摄入过多高乳糖的食物,可能会导致母乳中乳糖含量升高,加重宝宝乳糖不耐受症状。所以妈妈要适当调整饮食,减少高乳糖食物的摄入。
2.饮食调整内容:妈妈应避免食用牛奶、奶酪、冰淇淋等富含乳糖的食物,可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的食品,如低乳糖奶粉等替代部分乳制品,同时多摄入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的食物,保证自身营养均衡的同时也有利于宝宝的喂养。
三、就医评估与监测
(一)及时就医
1.情况判断:如果宝宝纯母乳喂养出现乳糖不耐受,且腹泻频繁,伴有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或者腹泻持续不缓解、体重增长不理想等情况时,应及时带宝宝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等评估宝宝的病情,例如通过大便常规等检查了解肠道情况等。
2.医生处理:医生可能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判断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等,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如可能会建议进行大便乳糖检测等明确乳糖不耐受的程度等。
(二)监测宝宝状况
1.一般状况监测:家长要密切监测宝宝的精神状态、体温、大便次数、性状等情况。精神状态方面,若宝宝精神萎靡提示可能有脱水等严重情况;体温监测能及时发现是否有肠道感染等原发病情况;大便次数和性状的监测可以了解乳糖不耐受的改善情况等。
2.体重监测:定期监测宝宝的体重增长情况,因为体重增长是评估宝宝营养状况和疾病恢复情况的重要指标。如果体重增长不理想,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整喂养方案等。
四、特殊人群(宝宝)的温馨提示
1.年龄因素:对于婴儿来说,纯母乳喂养是最好的喂养方式,但当出现乳糖不耐受时要及时采取上述措施。婴儿肠道功能还在发育过程中,在处理乳糖不耐受时要格外谨慎,遵循科学的非药物干预为主的原则,避免随意使用不适合婴儿的药物等。
2.生活方式影响:要保证宝宝喂养环境的卫生,避免肠道感染等情况加重乳糖不耐受。同时,要按照科学的喂养方式进行少量多次喂养等,适应宝宝尚未完善的肠道消化功能情况。
3.病史相关:如果宝宝有过肠道感染等病史,更要警惕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发生,在喂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反应,一旦出现乳糖不耐受相关症状及时处理,并且在就医时要详细告知医生宝宝的病史情况,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