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鼻咽炎
急性鼻咽炎是鼻咽部急性炎症性疾病,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可飞沫传播。病因包括病毒(如鼻病毒等)和细菌(如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诱因有免疫力下降等。临床表现有局部(鼻塞、流涕、咽痛)和全身(发热、头痛乏力)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病原学检查)。治疗分一般(休息、多饮水、清洁鼻腔)和对症(退热、缓解鼻塞)治疗。预防要增强免疫力(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避免接触传染源(戴口罩、注意卫生、避免密切接触患者)
一、急性鼻咽炎的定义
急性鼻咽炎是一种发生在鼻咽部的急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类型,俗称“感冒”等,可通过飞沫传播等方式在人群中传播。
二、病因
1.病毒感染:
多种病毒可引发急性鼻咽炎,其中最常见的是鼻病毒,此外,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如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也较为常见。例如,流感病毒感染时,在冬春季等流感高发季节,容易导致人群集体发病,儿童、老年人等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病毒可通过鼻腔、口腔等黏膜侵入鼻咽部,在局部大量繁殖,引起炎症反应。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过度劳累、缺乏运动等可能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病毒感染急性鼻咽炎的易感性。有慢性病史的人群,如患有哮喘、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其机体免疫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袭而引发急性鼻咽炎。
2.细菌感染:
常见的细菌有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鼻咽部原本存在的少量细菌可能大量繁殖致病,或者外界的细菌侵入鼻咽部引发感染。例如,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细菌可通过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更容易被细菌感染而患急性鼻咽炎。年龄较小的儿童鼻腔和咽喉结构相对稚嫩,气道较狭窄,细菌感染后炎症反应可能更易导致鼻塞等症状加重。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鼻塞:鼻腔黏膜充血、肿胀,导致鼻腔通气不畅,患者可出现单侧或双侧鼻塞,婴幼儿可能因鼻塞而出现张口呼吸、哭闹不安等情况。儿童的鼻腔较窄,鼻塞对其呼吸和睡眠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长期鼻塞还可能影响儿童的面部发育等。
流涕:初期多为清水样涕,后期可能变为黏液脓涕。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脓涕可能更为明显。
咽痛:鼻咽部炎症可累及咽部,导致咽痛,吞咽时可能加重。儿童表述能力相对较弱,可能会通过拒食等方式表现出咽痛不适。
2.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呈低热或高热,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感染后更容易出现高热情况,且高热可能引发惊厥等并发症,需特别关注。例如,3个月-3岁的儿童患急性鼻咽炎时,高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家长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头痛、乏力:由于炎症反应,机体代谢加快,毒素吸收等原因,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全身乏力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活动减少等。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鼻咽部黏膜情况,可见鼻咽部黏膜充血、肿胀,有时可见分泌物附着。对于儿童检查时需更加轻柔、耐心,避免引起儿童不适而不配合检查。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如果是病毒感染,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如果是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通过血常规检查可初步判断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但不能完全确诊,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例如,儿童血常规检查时,医生会根据其年龄等因素综合分析白细胞等指标的意义。
病原学检查:必要时可进行鼻咽分泌物涂片或培养,以明确具体的病原体类型。但病原学检查操作相对复杂,一般在病情不典型或需要明确病原体指导治疗时才会进行。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机体恢复。儿童应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多饮水:多喝水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毒素排出,儿童应鼓励其多饮用温水。
保持鼻腔清洁: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清除鼻腔内分泌物,减轻鼻塞等症状。儿童冲洗鼻腔时需使用儿童专用的生理盐水冲洗器,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鼻腔黏膜。
2.对症治疗
退热:对于发热患者,若体温超过38.5℃且儿童等特殊人群,可根据情况适当使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或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但需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或药物。对于成人,体温过高时也可采取合理的退热措施。
缓解鼻塞:可使用鼻用减充血剂(但儿童需谨慎使用,避免长期使用导致药物性鼻炎等),或通过局部热敷等方式缓解鼻塞症状。
六、预防措施
1.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均衡营养,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儿童应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保证各类营养元素的摄入,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摄入肉类、蛋类等。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儿童可根据年龄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学龄前儿童可进行户外活动、简单的亲子运动等,学龄儿童可参加学校的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
2.避免接触传染源
戴口罩:在流感高发季节或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口罩可以有效减少病毒和细菌的吸入。儿童佩戴口罩时要选择适合其年龄的、舒适的口罩,并正确佩戴。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等部位。儿童要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家长要监督并教导儿童正确洗手的方法,如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流水冲洗至少20秒等。
避免密切接触患者:在急性鼻咽炎流行期间,尽量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如少去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如果家庭成员中有患者,应注意隔离,减少病毒传播给其他家庭成员的风险,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