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乳糖不耐受主要因乳糖酶分泌不足或功能异常,无法消化乳糖所致,常见原因包括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原发性乳糖酶减少、早产儿乳糖酶发育不完善、乳糖酶活性低下、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等。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因遗传因素导致新生儿出生时乳糖酶基因表达异常,乳糖酶完全或几乎无分泌,无法分解乳糖,进食含乳糖食物后立即出现腹泻、腹胀。
2.原发性乳糖酶减少
新生儿肠道黏膜发育尚不成熟,乳糖酶分泌量不足,随年龄增长可能逐渐改善,表现为进食母乳或配方奶后出现轻微腹胀、排便次数增多。
3.早产儿乳糖酶发育不完善
早产儿肠道发育未成熟,乳糖酶合成能力较弱,对乳糖的消化能力差,易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随月龄增长可逐渐好转。
4.乳糖酶活性低下
部分新生儿乳糖酶结构异常,导致活性降低,虽能分泌一定量乳糖酶,但无法有效分解乳糖,表现为进食后肠道产气增多、排便稀溏。
5.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肠道感染、腹泻或使用抗生素后,肠道黏膜受损,乳糖酶活性暂时降低,待肠道修复后乳糖酶功能可逐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