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乳糖不耐受的危害
大人乳糖不耐受会带来多方面不良影响,包括营养吸收障碍,如影响钙吸收致骨质疏松风险升高;引发肠道功能紊乱,破坏菌群平衡致腹泻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限制饮食多样性且致不适干扰日常及社交;特殊人群中老年人易加重营养缺乏,有基础疾病者会加重原有肠道疾病症状,需关注并积极管理。
肠道功能紊乱
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肠道内环境改变,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助于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而乳糖不耐受导致的肠道发酵等过程,会使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进而引发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等症状。腹泻又会进一步加重营养物质的丢失,形成恶性循环。比如,长期的肠道功能紊乱可能会影响肠道对药物等其他物质的吸收,对整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大人乳糖不耐受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在饮食方面,患者需要避免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如牛奶、奶酪等,这会限制饮食的多样性,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而且,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会频繁发作,干扰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例如,患者可能因为担心在公共场合出现腹泻等不适而不敢参加聚餐等活动,长期下来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消化功能逐渐衰退,乳糖不耐受可能会加重营养缺乏的情况。老年人对营养的需求相对较高,尤其是钙、蛋白质等的摄入,而乳糖不耐受影响了相关营养物质的吸收,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问题。所以老年人若有乳糖不耐受,更要注意通过其他途径补充营养,如多吃豆类、坚果等富含钙和蛋白质的非乳糖来源食物。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对于本身患有肠道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的大人,乳糖不耐受会加重肠道的负担,使原有疾病的症状恶化。例如,患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肠道黏膜本就处于受损状态,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肠道发酵等过程会进一步刺激肠道黏膜,导致病情加重,增加治疗的难度和时间。因此这类人群更需要积极管理乳糖不耐受的情况,调整饮食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