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治疗包括抗感染、手术及支持治疗。抗感染需依病原菌选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长疗程;手术针对心衰、栓塞等情况,有修复和置换术;支持治疗包括一般和对症支持,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患者治疗各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抗感染治疗
心内膜炎主要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抗感染是关键治疗措施。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例如,对于草绿色链球菌等常见病原菌,常选用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等。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是早期、足量、长疗程,一般疗程需4-6周甚至更长时间,以确保彻底清除病原菌,防止感染复发。不同年龄、基础健康状况不同的患者,在选择抗生素时需考虑其肝肾功能等因素,比如儿童患者要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相对较小的药物。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当出现严重的心衰、瓣膜穿孔、破裂、腱索断裂导致严重心脏瓣膜功能不全时,需考虑手术治疗。例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二尖瓣穿孔,导致急性左心衰,药物治疗难以改善时,应及时进行手术修复或置换瓣膜。
反复发生栓塞事件,经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也可能需要手术。
真菌性心内膜炎通常预后较差,一旦确诊,多需尽早手术。
2.手术方式
瓣膜修复术:如果瓣膜损坏程度较轻,可尝试进行修复,保留自身瓣膜,减少术后抗凝等并发症的风险,但修复成功与否取决于瓣膜损坏的具体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瓣膜解剖结构不同,修复时需充分考虑。
瓣膜置换术:对于瓣膜损坏严重无法修复的患者,需进行人工瓣膜置换。不同年龄患者选择人工瓣膜的类型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考虑生物瓣膜或可生长型人工瓣膜等特殊类型。
三、支持治疗
1.一般支持
患者需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营养需求不同,儿童患者需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例如,体温持续升高可能提示感染未得到控制,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对症支持
若出现心衰症状,需进行相应的抗心衰治疗,如使用利尿剂等,但要注意药物对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响,儿童患者使用利尿剂时需密切监测电解质等指标。对于出现栓塞症状的患者,如脑栓塞等,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如改善脑循环等,但具体治疗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心内膜炎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一些抗生素可能对其造成较大影响。孕妇患心内膜炎时,要权衡抗生素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同时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以及心内膜炎治疗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老年患者常合并肾功能不全,使用某些抗生素时需调整剂量或选择肾毒性小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