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如何诊断
急性心包炎的诊断涉及病史采集与症状评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心包穿刺及心包液检查。病史需问感染、自身免疫病、外伤史,症状有胸痛等;体格检查有心包摩擦音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炎症标志物、心肌损伤标志物;影像学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心包穿刺及液检可明确积液性质与病因。
一、病史采集与症状评估
1.症状表现:急性心包炎患者常出现胸痛,多为尖锐、刺痛,可放射至颈部、左肩等部位,疼痛与呼吸运动相关,卧位时加重,前倾坐位时减轻;还可能伴有发热、乏力、心悸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可能表现相对不典型,需仔细观察其一般状态和相关表现;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可能因激素变化对症状感知略有不同,但主要症状特征与其他人群类似。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免疫力低下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基础病史如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患者发生急性心包炎的概率相对较高。
2.病史询问:要详细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有感染史,如病毒感染(常见的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细菌感染等;是否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有无胸部外伤史等,这些病史对诊断急性心包炎有重要提示作用。
二、体格检查
1.心包摩擦音:是急性心包炎较有特征性的体征,在心前区可闻及抓刮样粗糙音,多呈双相,与心跳一致,收缩期与舒张期均可闻及,前倾坐位、呼气末更易听到。不同年龄人群听诊时需注意患儿因胸廓等特点可能影响听诊效果,要仔细操作。
2.心脏体征:可能出现心界扩大,心音低钝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心脏相关情况与心包炎的关联。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感染性心包炎患者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自身免疫性相关心包炎可能有淋巴细胞等变化,但特异性相对有限,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常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可辅助判断心包炎的炎症活动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炎症标志物变化有一定生理范围差异,如儿童的正常参考值与成人不同,需依据儿童正常范围来评估。
3.心肌损伤标志物: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肌钙蛋白轻度升高,提示心包炎症可能累及心肌,但需与心肌梗死等疾病鉴别,结合患者具体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综合分析。
四、影像学检查
1.心电图:常见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下型,aVR导联ST段压低,随后T波低平或倒置,这种心电图改变具有一定特征性,但需排除其他可导致ST段改变的疾病。不同年龄人群心电图表现可能因心脏结构和生理特点略有不同,如儿童的心电图正常范围与成人有差异,解读时要考虑年龄因素。
2.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包炎的重要检查方法,可发现心包积液,还能评估心包厚度、心脏运动情况等。能清晰显示心包腔内有无积液及其量的多少,对于判断急性心包炎是否存在积液及积液程度有重要价值,对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操作和结果判读要符合其生理特点。
3.胸部X线:可发现心影增大呈烧瓶样,尤其是中等量以上心包积液时,但X线对少量心包积液的诊断敏感性不如超声心动图。
五、心包穿刺及心包液检查
1.适应证:当需要明确心包积液性质时,如考虑感染性、肿瘤性、自身免疫性等病因时可行心包穿刺。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穿刺操作要更加谨慎,充分评估风险。
2.检查内容:对心包液进行常规、生化、病原学等检查,如查找病原体、检测蛋白质含量、葡萄糖含量等,以明确病因,指导后续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