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包括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婴儿出生即缺乳糖酶致不耐受)、继发性乳糖酶缺乏(肠道黏膜受损如胃肠炎、小肠手术等致);乳糖摄入过多(个体耐受量差异及饮食中乳糖来源多样致);年龄因素影响(婴幼儿随年龄增长、断奶后及成年后随年龄增加乳糖酶活性或分泌量变化致);其他因素(疾病状态如内分泌病、营养不良等及生活方式如长期素食、过度饮酒等影响)。
一、乳糖酶缺乏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这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婴儿出生时肠道内就几乎不产生乳糖酶。从遗传学角度看,父母双方若均携带相关隐性基因,子女就有一定概率患病。这种情况在新生儿中极为少见,但一旦发生,婴儿摄入乳糖后无法消化,会迅速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相关症状,如严重腹泻、腹胀等。
2.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多种因素可导致肠道黏膜受损,进而引起乳糖酶分泌减少。例如,一些肠道疾病,像胃肠炎,尤其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胃肠炎,会损伤小肠绒毛上的乳糖酶分泌细胞,使乳糖酶活性下降;此外,小肠手术等也可能影响乳糖酶的正常分泌,从而导致继发性乳糖酶缺乏。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比如儿童因感染轮状病毒引发胃肠炎后,很容易出现继发性乳糖酶缺乏而导致乳糖不耐受。
二、乳糖摄入过多
1.个体乳糖耐受量差异:不同人群对乳糖的耐受量存在个体差异。一般来说,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会逐渐下降,但下降速度和程度因人而异。例如,北欧人群中部分成年人乳糖酶活性下降较慢,而亚洲人群中多数成年人乳糖酶活性下降较为明显。当个体摄入的乳糖量超过自身乳糖酶的消化能力时,就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比如,一个乳糖酶活性较低的成年人一次性饮用大量牛奶,就可能超出其乳糖酶的消化负荷,引发腹胀、腹泻等乳糖不耐受表现。
2.饮食中乳糖来源多样:日常生活中,乳糖广泛存在于多种食物中,如牛奶、羊奶、奶酪、冰淇淋等。如果在短时间内大量摄入这些富含乳糖的食物,即使个体本身乳糖酶活性正常,也可能因为乳糖摄入量过多而超过乳糖酶的分解能力,导致乳糖不耐受发生。例如,一些喜欢喝牛奶且一次饮用较多牛奶的人,就可能出现因乳糖摄入过多而引发的乳糖不耐受情况。
三、年龄因素影响
1.婴幼儿时期: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内乳糖酶活性较高,能够较好地消化母乳或配方奶中的乳糖。但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在断奶后,若长期摄入较少含乳糖食物,乳糖酶活性会逐渐降低。比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在添加辅食后,如果辅食中乳糖摄入不足,其乳糖酶活性下降速度可能相对较快。到了幼儿期和儿童期,部分儿童由于遗传等因素,乳糖酶活性下降明显,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比如一些亚洲儿童在幼儿阶段,就可能因为乳糖酶活性较低,在饮用牛奶后出现乳糖不耐受的腹泻等症状。
2.成年时期:成年人中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因种族而异,亚洲成年人中乳糖酶缺乏的比例较高。随着年龄进一步增长,即使是乳糖酶活性正常的成年人,其乳糖酶分泌量也可能逐渐减少,对乳糖的消化能力有所下降。例如,一些中老年亚洲人,在大量饮用牛奶后,就可能因为相对下降的乳糖消化能力而出现乳糖不耐受表现,如腹胀、腹痛、腹泻等。
四、其他因素
1.疾病状态影响:除了肠道疾病外,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乳糖酶的功能或个体对乳糖的消化。例如,某些内分泌疾病可能会干扰肠道的正常代谢,间接影响乳糖酶的分泌和活性。此外,长期营养不良等情况也可能导致肠道黏膜修复和功能维持不佳,进而影响乳糖酶的正常分泌,增加乳糖不耐受的发生风险。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在面对乳糖摄入时,发生乳糖不耐受的概率不同,比如本身患有慢性疾病且营养状况较差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
2.生活方式影响:一些特殊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与乳糖不耐受相关。例如,长期素食者由于很少摄入含乳糖食物,其乳糖酶活性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当突然增加乳糖摄入时,就更容易发生乳糖不耐受。另外,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损伤肠道黏膜,影响乳糖酶的分泌和功能,从而增加乳糖不耐受的发生几率。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其乳糖不耐受的发生风险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比如长期素食者在尝试摄入牛奶等富含乳糖食物时,需要特别注意乳糖不耐受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