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天疱疮
天疱疮是罕见慢性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发病与自身抗体产生、遗传、环境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水疱大疱、黏膜受累及不同类型特点,诊断靠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和免疫荧光检查,治疗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及有基础病史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相关要点
自身抗体的产生是关键,这些抗体主要针对桥粒芯糖蛋白,如桥粒芯糖蛋白1和桥粒芯糖蛋白3等。例如,研究发现天疱疮患者血清中的抗体可与表皮细胞间的相应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表皮细胞间连接破坏,出现水疱等病理改变。
遗传因素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有研究表明某些遗传背景的个体更容易发生天疱疮,但具体的遗传模式和相关基因尚在进一步探索中。
环境因素也可能诱发天疱疮,比如某些药物(如巯基类药物等)可能通过改变机体的免疫状态而诱发天疱疮。
天疱疮的临床表现
水疱和大疱表现:皮肤出现松弛性水疱,水疱容易破裂,形成糜烂面。水疱大小不一,可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好发于头面、颈部、胸背等部位,随着病情进展,可泛发全身。例如,在头面部可能先出现水疱,然后迅速蔓延至颈部及其他部位。
黏膜受累情况:约70%的天疱疮患者会出现黏膜损害,常见于口腔黏膜,表现为水疱、糜烂、溃疡,患者会有疼痛、进食困难等症状;此外,咽喉、食管、外阴、肛门等部位的黏膜也可能受累。
不同类型天疱疮的特点
寻常型天疱疮:是最常见的类型,水疱易破裂,糜烂面难以愈合,病情相对较重,可累及全身皮肤和黏膜。
增殖型天疱疮:较少见,多发生于皮肤褶皱部位,如腋窝、腹股沟等,水疱破溃后可形成乳头瘤样增殖。
落叶型天疱疮:水疱多发生于头面及胸背上部,疱壁较薄,易破裂,形成油腻性痂皮,类似落叶状。
红斑型天疱疮:损害主要局限于头面及胸背上部,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水疱、结痂,类似红斑狼疮的皮肤损害。
天疱疮的诊断
临床表现观察:医生会根据患者皮肤和黏膜出现的水疱、大疱、糜烂等典型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组织病理检查:取病变皮肤进行活检,可见典型的病理改变,如棘层松解、表皮内水疱形成等。例如,寻常型天疱疮的组织病理表现为棘层松解导致的表皮内裂隙和大疱,疱内有棘层松解细胞。
免疫荧光检查: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见表皮细胞间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如IgG、C3等在表皮细胞间呈网状沉积;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检测到患者血清中的天疱疮抗体,滴度与病情活动度相关。
天疱疮的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天疱疮的首选药物,如泼尼松等。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控制病情,但长期使用会有较多不良反应,如感染、骨质疏松、糖尿病等。
免疫抑制剂:常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及不良反应,常用的有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天疱疮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病情可能进展较快。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时需要密切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需更加谨慎,要权衡治疗收益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加强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因为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糜烂面容易继发感染。
老年患者:老年天疱疮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与天疱疮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需要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此外,老年患者皮肤愈合能力较差,需要更加注重局部皮肤的护理,预防感染和促进糜烂面愈合。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需要特别关注天疱疮病情的变化以及治疗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妊娠前需要与医生充分沟通,评估病情和药物风险,妊娠期间天疱疮病情可能会有波动,治疗方案需要根据孕周和病情进行调整,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或其他特殊病史的患者,使用天疱疮治疗药物时要更加谨慎。例如,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时,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原有疾病。同时,要详细了解患者既往用药史,避免使用可能与天疱疮治疗药物发生不良相互作用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