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发房性早搏是什么意思
频发房性早搏是指每分钟发作大于5次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其发生机制与生理性因素、心脏疾病、全身性疾病等有关;临床表现多样,有症状或无症状,听诊可发现提前心跳及长代偿间歇;通过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治疗需去除诱因、治疗基础疾病,必要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需重视并采取合适措施保障心脏健康。
一、发生机制
正常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它发出有规律的电信号,带动心脏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而房性早搏是因为心房内存在异常的起搏点,这些异位起搏点会在正常窦房结的电信号还未传来之前,就提前发出电信号,从而引起心房的提前收缩,进而导致心脏出现一次提前的搏动。其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生理性因素;也可能与一些心脏疾病有关,像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心房的心肌细胞受到损伤,容易出现异常的电活动,从而引发频发房性早搏;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也可能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导致频发房性早搏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很多频发房性早搏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者仅表现为心悸,也就是自己能感觉到心脏跳动不规则、有提前跳动的感觉,有时还可能伴有胸闷、乏力等不适。但也有部分患者症状较为明显,甚至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出现头晕等症状。不同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比如年轻人如果是由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频发房性早搏,在去除诱因后症状可能会缓解;而老年人如果本身有基础心脏疾病,频发房性早搏可能会使原有的心脏不适症状加重。
2.体征表现:医生进行心脏听诊时,可以发现心脏有提前出现的心跳,而且其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即提前搏动后的心跳间隔比正常心跳间隔要长。
三、相关检查
1.心电图检查:这是诊断频发房性早搏最重要的检查方法。通过心电图可以清晰地记录到心房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而且其后的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但有时也可能因为室内差异传导而出现QRS波群增宽的情况。通过心电图还可以准确计数房性早搏的发作次数,从而明确是否为频发房性早搏。不同年龄的人群心电图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儿童的心脏电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但心电图仍可用于检测房性早搏情况;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心电图可能还会显示出一些基础疾病相关的改变。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能够连续记录24小时内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对于明确频发房性早搏的发作规律、频率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心律失常等情况有很大帮助。它可以发现一些短暂发作的频发房性早搏,因为普通心电图可能只是短暂记录,容易遗漏。在不同生活方式下,比如患者处于活动状态或休息状态时,Holter都能记录到相应的心电图变化,从而更全面地评估频发房性早搏的情况。对于老年人,Holter检查可以长时间监测心脏电活动,有助于发现一些隐匿性的频发房性早搏;对于儿童,虽然操作相对复杂,但Holter也可以通过适当的设备和方法进行监测,以了解儿童频发房性早搏的情况。
四、治疗与干预
1.一般治疗:首先要去除诱因,比如对于因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引起的频发房性早搏,要注意调整情绪,保证充足的休息;对于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引起的,要戒烟限酒,避免饮用刺激性饮品。不同年龄人群的一般治疗措施有所不同,儿童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过度波动,保证规律的生活作息;老年人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进行活动和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2.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如果频发房性早搏是由基础心脏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如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控制频发房性早搏非常重要,比如治疗冠心病可以改善心肌的供血,从而减少房性早搏的发生;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以使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稳定心脏的电生理状态。不同人群治疗基础疾病时要考虑到各自的特点,比如儿童治疗基础疾病要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老年人治疗基础疾病要兼顾其他器官功能情况。
3.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不过这里仅需说明可能用到的药物类别,而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不同年龄人群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特别谨慎,比如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老年人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
频发房性早搏需要引起重视,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病情后,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处理,以保障心脏的正常功能和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