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症状
乳糖不耐受有胃肠道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等)和其他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嗳气等),其发生机制是体内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致乳糖不能充分消化吸收,经肠道细菌发酵刺激肠道黏膜引起症状,评估与诊断包括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氢呼气试验、乳糖耐量试验等)、饮食回避-再挑战试验,且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人群在各方面有相应特点。
一、乳糖不耐受的常见症状
1.胃肠道症状:最为常见的是腹胀,这是因为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导致腹部胀满感;还会出现腹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或绞痛;腹泻也是典型表现,粪便多为黄色稀便,次数不等,严重时可能频繁腹泻。例如,有研究显示,约70%的乳糖不耐受人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
年龄因素:婴幼儿乳糖不耐受时,除了上述胃肠道症状外,还可能因为腹泻导致哭闹不安,影响睡眠和进食,长期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因为营养物质吸收不良。而成年人乳糖不耐受的胃肠道症状相对婴幼儿可能表现相对较轻,但也会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比如影响工作或社交时的舒适度。
生活方式:如果在进食高乳糖食物后马上进行剧烈运动,可能会加重胃肠道不适症状,因为运动可能会促进肠道蠕动,加速未消化乳糖在肠道内的发酵过程。
病史:有肠道手术史的人群,比如胃大部切除术等,可能会影响乳糖酶的分泌或肠道对乳糖的消化吸收功能,更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的胃肠道症状。
2.其他伴随症状:部分人可能会出现恶心的感觉,严重时可能会呕吐;还有些人会有嗳气的情况,即不断从口腔排出气体。另外,长期乳糖不耐受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尤其是儿童,可能出现体重不增、生长迟缓等情况。
二、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发生机制
乳糖不耐受主要是由于体内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使得摄入的乳糖不能在小肠内被充分消化吸收,未消化的乳糖进入大肠后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乳酸、二氧化碳等物质,刺激肠道黏膜,引起上述一系列症状。例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由于基因遗传因素导致乳糖酶先天性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则常见于肠道疾病,如肠炎、腹泻等,损伤了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或活性降低。
年龄因素:新生儿的乳糖酶活性较高,但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亚洲人群,乳糖酶活性会逐渐下降,这是一种生理性的变化,所以成年人更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而婴幼儿如果有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则属于病理性的。
生活方式:长期素食者如果突然大量摄入乳糖,可能会因为体内乳糖酶适应了低乳糖环境,而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因为其日常饮食中乳糖摄入少,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
病史:有肠道感染病史的人群,肠道黏膜受损恢复后,乳糖酶的恢复可能需要一定时间,在恢复期间如果摄入乳糖,就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三、乳糖不耐受症状的评估与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与进食含乳糖食物的关系、症状的严重程度等。比如询问患者是否在饮用牛奶后很快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以及症状持续的时间等。
年龄因素:对于婴幼儿,要询问喂养史,是否是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以及配方奶中的乳糖含量等情况;对于成年人,要询问日常饮食中乳制品的摄入情况等。
生活方式:了解患者的饮食结构中乳制品的摄入频率、量,以及是否有近期饮食结构的重大改变等。
病史: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肠道疾病史、手术史等。
2.实验室检查:常用的有氢呼气试验,原理是乳糖不耐受时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被细菌发酵产生氢气,通过检测呼气中氢气的含量来判断是否存在乳糖不耐受;还可以进行乳糖耐量试验,口服一定量的乳糖后,检测血糖变化,乳糖不耐受者血糖升高不明显。
年龄因素:婴幼儿进行实验室检查时需要考虑其配合程度,氢呼气试验相对比较安全,但可能需要婴幼儿相对安静配合检测呼气;乳糖耐量试验对于婴幼儿来说,采血等操作需要更加轻柔。
生活方式:如果患者在检查前有特殊的饮食情况,比如检查前大量摄入含乳糖食物,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所以需要患者配合在检查前遵循特定的饮食要求。
病史:如果患者有胃肠道疾病史,可能会影响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3.饮食回避-再挑战试验:让患者暂时回避含乳糖的食物,观察症状是否缓解,然后再摄入含乳糖的食物,观察症状是否再次出现,以此来明确是否为乳糖不耐受。
年龄因素:婴幼儿进行饮食回避-再挑战试验时,需要考虑其营养需求,回避含乳糖食物期间要确保营养的合理供应,再挑战时要密切观察反应。
生活方式:成年人进行该试验时要考虑其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便利性等因素,确保试验的可操作性。
病史: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在进行饮食回避-再挑战试验时要更加谨慎,比如有营养不良病史的患者,回避含乳糖食物期间需要注意营养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