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是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感染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引发的炎症,分为急性、亚急性等病程类型及自体瓣膜、人工瓣膜等感染部位类型,发病机制是病原微生物入血附着心内膜繁殖致炎及形成赘生物致栓塞等,临床表现有全身感染、心脏及栓塞表现,诊断靠血液学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抗感染和手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分类情况
根据病程分类:
急性心内膜炎:通常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多由毒性较强的细菌引起,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患者常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等。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血液播散至心脏,迅速引起心内膜炎症,导致瓣膜迅速受损等严重情况。
亚急性心内膜炎:病程相对较长,一般为数周甚至数月。常见病原菌为草绿色链球菌等,起病相对较隐匿,症状相对较轻,可能有低热、乏力、贫血等表现。如草绿色链球菌感染时,细菌在心脏内膜表面缓慢繁殖,逐渐引起瓣膜病变等。
根据感染部位分类:
自体瓣膜心内膜炎:感染发生在原本正常的心脏瓣膜上。常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等,正常瓣膜在病原微生物侵袭下引发炎症,影响瓣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瓣膜狭窄、关闭不全等问题。
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发生在人工植入的心脏瓣膜上。由于人工瓣膜的存在,增加了感染的风险,病原微生物容易在人工瓣膜表面定植生长,感染控制相对困难,预后可能较差。
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多见于有静脉药瘾的人群,病原菌可通过被污染的注射器等进入血液,进而侵犯心内膜。此类患者的病原菌种类可能较为复杂,常涉及多种细菌混合感染等情况。
发病机制
病原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是关键步骤。当人体皮肤黏膜有破损、免疫力低下时,病原微生物容易侵入血液。例如,牙科操作、泌尿道手术等可能导致细菌进入血液。病原菌随血流到达心脏,附着在心内膜表面,尤其是病变瓣膜、先天性心脏畸形处的内膜等部位。细菌在这些部位繁殖,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炎症反应,同时形成赘生物。赘生物由血小板、纤维蛋白、白细胞和病原菌等组成,可脱落形成栓子,随血流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引起相应器官的栓塞症状,如脑栓塞、肾栓塞等,并且不断破坏心内膜结构,影响心脏功能。
临床表现
全身感染症状: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急性心内膜炎患者体温可高达39℃-40℃,呈弛张热型;亚急性心内膜炎患者体温一般为低热,也可中等度发热。还可能伴有寒战、乏力、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全身不适症状。
心脏表现:心脏杂音是心内膜炎常见的体征,由于瓣膜病变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出现新的杂音或原有杂音性质改变。例如,原本存在的收缩期杂音可能变得更粗糙、响亮等。另外,可能出现心力衰竭,这是由于心瓣膜受损严重,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表现。
栓塞表现:赘生物脱落形成的栓子可引起相应部位的栓塞。如脑栓塞可导致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肾栓塞可出现腰痛、血尿等;脾栓塞可引起左上腹疼痛等。不同部位的栓塞会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诊断方法
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可有贫血表现,血红蛋白降低等。
血培养:是诊断心内膜炎的重要方法。一般需要在患者发热初期或寒战发作时多次采血进行培养,通常需连续送血培养3-5次,每次采血5-10ml。若能培养出病原菌,对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例如,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可通过血培养检测出来。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瓣膜或心内膜表面的赘生物、瓣膜反流等情况,对诊断心内膜炎有重要价值。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敏感性更高,能发现更小的赘生物等病变,尤其适用于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阴性但高度怀疑心内膜炎的患者。
CT和MRI检查:对于怀疑有脑栓塞、心肌脓肿等复杂情况时,CT和MRI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病变部位和范围等。
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抗生素使用原则是早期、足量、长疗程。例如,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需要使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等;对于草绿色链球菌感染,常选用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抗感染治疗的疗程一般需要4-6周甚至更长时间,以彻底清除病原菌,防止感染复发。
手术治疗:当出现严重的瓣膜病变导致心力衰竭,经药物治疗无效;或者赘生物引起严重栓塞,药物治疗不能缓解;以及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瓣膜置换术等。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心功能等多方面因素。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心内膜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在诊断时需要更仔细地进行血培养等检查,因为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述全身症状等。治疗时要严格遵循抗感染治疗原则,注意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有效的抗生素,并且密切监测心功能等情况,因为儿童心脏功能储备相对较弱,心力衰竭等情况可能更易发生。
老年患者:老年人心内膜炎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在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老年常见疾病引起的症状相鉴别。治疗时抗生素的选择需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情况,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可能受到影响,要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损害较大的抗生素。同时,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心脏功能和全身状况,预防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孕妇患者:孕妇患心内膜炎时,治疗需要兼顾胎儿的安全。抗生素的选择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毒性较小的抗生素。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也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