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心脏并发症是心力衰竭,其发生机制是病原体致瓣膜受损使心脏负荷增加致心肌重构收缩力下降;儿童人群心衰进展快需监测生命体征等;成年人群有基础病者病情复杂要综合评估和调整生活方式;老年人群多器官功能减退代偿差,治疗要谨慎并防并发症。
一、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病原体感染心内膜,导致瓣膜受损,如瓣膜穿孔、破裂或瓣周脓肿等,影响瓣膜的正常启闭功能,使心脏的前负荷或后负荷增加。例如,瓣膜关闭不全可导致血液反流,增加心脏的容量负荷;瓣膜狭窄则会增加心脏的压力负荷。长期的负荷增加会使心肌发生重构,心肌收缩力下降,最终引发心力衰竭。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约50%-80%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会出现心力衰竭并发症,且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二、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及应对
儿童人群: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心力衰竭时,由于儿童心肌储备能力相对较弱,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同时,要注意保持患儿的安静,减少哭闹等增加心脏负担的因素。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成年人群:成年患者中,若本身有基础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等,感染性心内膜炎引发心力衰竭时,病情可能会更加复杂。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和心功能状态。例如,对于有冠心病基础的患者,在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同时,要兼顾冠心病的治疗,但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成年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也很重要,如建议患者低盐饮食,因为高盐饮食会加重水钠潴留,增加心脏负荷,一般建议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3-5克以内。
老年人群: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时,由于老年人常伴有多器官功能减退,心脏的代偿能力下降。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治疗措施,在控制感染的同时,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要注重维护重要脏器的灌注。例如,在使用利尿剂时,要密切监测电解质情况,因为老年人电解质紊乱的风险较高,容易出现低血钾等情况,而低血钾又会加重心律失常等问题。同时,老年患者的活动能力下降,要注意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为心力衰竭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