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自身免疫反应致心内膜受损,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沉积形成,易脱落致栓塞等危害,可通过超声心动图和血液检查诊断,治疗主要是针对风湿性心内膜炎,用抗生素清除感染、改善心功能,特殊人群治疗需考虑其自身情况。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风湿性心内膜炎赘生物是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过程中形成的异常结构。风湿性心内膜炎主要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病变主要累及心瓣膜,尤其是二尖瓣。在炎症刺激下,心内膜受损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沉积,逐渐形成赘生物。赘生物通常较小,呈灰白色、半透明状,附着于心瓣膜上,容易脱落形成栓子,导致栓塞等并发症。
二、形成机制
1.免疫反应参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抗原与心瓣膜抗原相似,机体免疫系统在攻击链球菌时,也会对心瓣膜造成损伤。这种异常免疫反应使得心内膜表面的内皮细胞受损,暴露内皮下的胶原纤维等物质。
2.血小板-纤维蛋白沉积:内皮细胞受损后,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可激活血小板,血小板黏附聚集于受损的心内膜处,同时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等物质也随之沉积,逐渐形成赘生物。不同年龄人群中,由于免疫系统发育或功能状态不同,风湿性心内膜炎的发生及赘生物形成的概率可能有差异;性别方面暂无明确证据表明有显著差异;有风湿热病史或链球菌感染病史的人群发生风湿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风险更高;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从而间接影响赘生物形成。
三、危害与相关表现
1.栓塞风险:赘生物容易脱落,脱落的赘生物随血液循环可导致栓塞。例如,栓塞到脑部可引起脑栓塞,出现头痛、偏瘫、意识障碍等症状;栓塞到肾脏可引起肾栓塞,出现腰痛、血尿等表现。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脑栓塞可能会严重影响其神经系统发育和正常生活,需高度重视。
2.心瓣膜病变加重:赘生物的存在会进一步加重心瓣膜的损伤,影响心瓣膜的正常开闭功能,导致心脏杂音改变、心功能逐渐下降等。对于患有风湿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心功能逐渐下降都会影响其日常活动耐力,生活质量降低。
四、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风湿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重要手段。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直接观察到心瓣膜上赘生物的大小、位置、数目等情况。例如,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初步筛查,对于可疑病例还可进一步进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心内膜赘生物,尤其对于较小的赘生物诊断更有优势。不同年龄人群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操作方法和需注意的细节略有不同,儿童可能需要适当镇静以配合检查。
2.血液检查:可检测血常规,看是否有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等炎症指标异常;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等链球菌感染相关指标,若ASO升高提示近期有链球菌感染,有助于风湿性心内膜炎的诊断。
五、治疗原则
主要是针对风湿性心内膜炎进行治疗,以消除链球菌感染、控制免疫反应、保护心功能等。一般会使用抗生素来清除链球菌感染,如青霉素等抗生素。同时,对于心功能受损的情况,会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心功能。特殊人群如儿童在治疗时需考虑其肝肾功能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及调整治疗方案;孕妇患者在选择抗生素时要权衡对胎儿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