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多种症状,全身性感染表现有发热(约80%-85%患者出现,多为不规则热,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机制是病原体感染致免疫反应使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全身不适、乏力、盗汗(因感染致机体高代谢及免疫应激);心脏相关表现有心脏杂音(几乎所有患者有,新出现或原有杂音性质改变为重要体征,不同类型心内膜炎杂音特点有差异)、心力衰竭(严重并发症,左心受累有呼吸困难等表现,右心受累有体循环淤血表现,不同人群症状表现不同);栓塞表现有脑栓塞(出现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不同年龄患者表现不同)、肺栓塞(有胸痛、呼吸困难等表现,有基础肺部疾病者症状易被掩盖)、肾栓塞(有腰痛、血尿等表现);其他表现有皮肤黏膜瘀点(多见于特定部位,因微血管炎或微栓塞引起)、Osler结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表现,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Janeway损害(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表现,位于手掌和足底的无痛性出血红斑)。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约80%-85%的患者会出现发热。发热程度可高可低,多为不规则热,体温一般在37.5℃-39℃之间,但也有患者体温可高达39℃以上。不同人群发热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儿童患者发热可能相对更明显且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老年患者发热可能不典型,体温升高幅度较小。其机制主要是病原体感染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
全身不适、乏力、盗汗:患者常感觉全身疲倦,活动耐力下降,夜间睡眠时容易盗汗,这是因为感染导致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增加,同时机体的免疫应激反应也会引起这些全身症状。
心脏相关表现
心脏杂音: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心脏杂音,但新出现杂音或原有杂音性质改变是重要体征。约80%-85%的患者可闻及心脏杂音,其产生机制是病原体感染导致心内膜受损,形成赘生物,引起瓣膜反流等,从而产生异常杂音。不同类型的心内膜炎杂音特点可能有差异,例如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杂音可能更粗糙。
心力衰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瓣膜受损、赘生物阻塞瓣膜口等原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左心受累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左心衰竭表现;右心受累时可出现体循环淤血,如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右心衰竭表现。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发生心力衰竭时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儿童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时可能出现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
栓塞表现
脑栓塞: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突发的头痛、呕吐、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栓子来源于心内膜上的赘生物,当赘生物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血管,阻塞脑血管时引起相应脑区的缺血坏死。不同年龄患者脑栓塞表现有所不同,儿童脑栓塞可能因血管代偿能力相对较好,症状相对较轻,但也可能迅速出现严重神经系统损害;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多,脑栓塞后恢复相对困难。
肺栓塞:表现为突发的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栓子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导致肺组织缺血缺氧。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肺栓塞的症状可能被掩盖,需要仔细鉴别。
肾栓塞:可出现腰痛、血尿等表现。肾动脉栓塞影响肾脏血液供应,导致肾脏功能受损,出现相应的泌尿系统症状。
其他表现
皮肤黏膜瘀点:多见于锁骨以上皮肤、口腔黏膜及睑结膜等部位,约占15%-40%。瘀点呈针尖大小,压之不褪色,是由于微血管炎或微栓塞引起。
Osler结节:为指(趾)垫出现的豌豆大小的红紫色痛性结节,多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其发生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
Janeway损害:主要位于手掌和足底,呈无痛性出血红斑,大小约1-4mm,见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