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治疗包括抗感染、手术及支持治疗。抗感染需依病原菌选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手术针对严重心衰、严重反流、真菌性心内膜炎等,方式有修复和置换;支持治疗包括一般支持及针对并发症的支持;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及有基础病史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要注意抗生素和手术风险,老年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术后恢复,女性要考虑生理因素及手术对生育影响,有基础病史患者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并个体化治疗。
一、抗感染治疗
心内膜炎主要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抗感染是关键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例如,对于草绿色链球菌感染,常选用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可能选用耐酶青霉素等。抗生素使用要遵循早期、足量、足疗程的原则,一般疗程较长,通常4-6周甚至更长,以彻底清除病原菌,防止感染复发。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当出现严重的心衰,经药物治疗难以控制时,可能需要手术干预。例如,瓣膜病变严重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水肿等心衰表现,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
存在严重的瓣膜反流,且反流情况进行性恶化,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
发生真菌性心内膜炎,药物治疗效果差,或者出现瓣周脓肿等并发症时,往往需要手术清除感染病灶、修复或置换瓣膜。
2.手术方式
瓣膜修复术:对于某些病变相对较轻的瓣膜,可尝试修复瓣膜结构,保留自身瓣膜功能。
瓣膜置换术:当瓣膜破坏严重,无法修复时,需要置换人工瓣膜。
三、支持治疗
1.一般支持
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存在发热的患者,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以及心脏功能指标,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针对并发症的支持
如果患者出现贫血,可根据贫血程度考虑输血等支持治疗。对于合并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要注意调整药物剂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必要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等支持措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心内膜炎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抗生素的选择和剂量调整,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一些抗生素可能对其产生较大影响。例如,氨基糖苷类药物可能对儿童的听力和肾功能有潜在损害,应谨慎使用。同时,儿童患者的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在考虑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评估其身体状况,手术风险较高,需要多学科团队密切协作。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抗感染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某些抗生素与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在手术治疗方面,老年患者的机体恢复能力较弱,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相对较高,术前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术后要加强护理和监测,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3.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在治疗心内膜炎时,要考虑到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对身体的影响。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对月经周期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对于需要手术的女性患者,还要考虑到手术对生育功能等方面的可能影响,在术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相关风险和注意事项。
4.有基础病史患者
对于本身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瓣膜病等,在心内膜炎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变化。治疗方案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基础心脏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原有瓣膜病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抗生素对心脏瓣膜可能产生的进一步影响,以及手术治疗时瓣膜病变与基础心脏病的相互关系,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健康,减少不良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