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是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心内膜炎症,累及心脏瓣膜等部位,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和基础心脏疾病,临床表现有全身性表现和心脏表现,诊断靠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治疗分抗感染和手术,预防需注意相关手术预防、个人卫生及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疾病
一、病因
1.病原体感染:主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如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等也可引发心内膜炎。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血流到达心脏内膜表面,附着并繁殖,从而引发炎症反应。例如,当人体皮肤有破损,细菌侵入血流后,可能会随着血流到达心脏,若心脏本身存在瓣膜病变等基础情况,就容易在心脏内膜处定植繁殖导致心内膜炎。
2.基础心脏疾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风湿性心瓣膜病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心脏内膜表面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更容易使病原体附着定植,增加心内膜炎的发病风险。比如,先天性心脏病导致血液分流,使心脏内膜承受异常的血流冲击,有利于病原体的粘附和感染。
二、临床表现
1.全身性表现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为持续性低热或中等度发热,也可呈弛张热或稽留热。不同病原体引起的发热特点可能有所差异,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发热往往较为高热。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发热表现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拒食等非特异症状。
全身不适、乏力、盗汗、体重减轻等:患者会感觉全身不适,容易疲倦,夜间出汗较多,体重逐渐下降。这是因为感染引起机体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消耗机体能量所致。
2.心脏表现
心脏杂音:原有心脏杂音可能发生变化,出现新的杂音,尤其是反流性杂音。例如,原本有二尖瓣关闭不全杂音的患者,在心内膜炎发生后,杂音性质可能改变。心脏杂音的产生是由于心内膜上的赘生物导致瓣膜关闭不全或血流紊乱引起。
心力衰竭: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这是因为心内膜炎导致瓣膜受损,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进而引起体循环或肺循环淤血。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发生心内膜炎后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三、诊断方法
1.血培养:是诊断心内膜炎的重要方法。通常需要抽取多套血标本进行培养,一般要求在24小时内采集3-5套血标本,每套标本需采集10-20ml。通过血培养可以明确是否有病原菌感染以及病原菌的种类,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对于儿童患者,采血时需注意严格无菌操作,根据体重等情况准确采集合适量的血液标本。
2.超声心动图:包括经胸超声心动图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发现赘生物、瓣膜反流等情况,但对于某些部位赘生物的检出可能不够敏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心脏结构,尤其是心脏后部和深部结构的赘生物等情况,有助于更早、更准确地诊断心内膜炎。例如,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发现直径小于5mm的赘生物。
四、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抗生素使用原则是早期、足量、长疗程。例如,对于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通常采用大剂量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疗程一般为4-6周甚至更长时间。在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儿童患者使用某些抗生素需要特别注意其安全性和适用性,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明显毒副作用的药物。
2.手术治疗:当出现严重的瓣膜损害导致心力衰竭、赘生物引起栓塞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瓣膜置换术等。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心功能等多方面因素。
五、预防措施
1.口腔和上呼吸道手术或操作的预防:对于患有心脏基础疾病需要进行口腔和上呼吸道手术或操作的患者,术前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减少因手术操作导致病原体进入血流引发心内膜炎的风险。例如,进行牙科操作前,可根据患者情况使用抗生素预防。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注意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减少细菌侵入血流的机会。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更要注意防护,防止感染发生。
3.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疾病: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瓣膜病等,应积极配合治疗,控制基础疾病的进展,降低心内膜炎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