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直接感染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病因与病原菌感染及心内膜损伤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全身感染症状、心脏表现、栓塞现象,诊断靠血培养、超声心动图、血常规等,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和手术治疗,不同人群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高危人群需积极治疗基础病并预防性用抗生素。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菌感染:
急性心内膜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约占50%-75%,少数由肺炎球菌、淋球菌、A族链球菌和流感杆菌等所致。这些病原菌通常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脏内膜部位引发感染。例如,当皮肤或其他部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灶,细菌可进入血流形成菌血症,进而定植在心内膜上。
亚急性心内膜炎常由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约占50%,肠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真菌等也可引发。其发病与口腔手术、泌尿系统手术或操作等有一定关系,细菌在血流中持续存在,逐渐黏附在心内膜损伤处。
心内膜损伤因素:
先天性心血管病是心内膜炎的重要易感因素,如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由于血液分流导致心内膜承受异常压力和血流冲击,易发生损伤,为病原菌附着提供条件。
风湿性心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瓣膜表面易形成涡流和内皮损伤,有利于病原菌定植。
二、临床表现
全身感染症状: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急性患者多有高热、寒战,体温可高达39℃-40℃;亚急性患者发热相对缓和,体温一般在37.5℃-39℃之间,也可呈弛张性低热,部分患者体温可不升。
伴有乏力、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全身中毒症状。
心脏表现:
心脏杂音改变是心内膜炎的重要体征,原有心脏杂音可因赘生物的存在而发生变化,出现新的杂音或杂音性质改变。例如,原本柔和的杂音变得粗糙响亮。
可出现心力衰竭,急性患者由于感染起病急骤,短期内可出现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等;亚急性患者在病程后期因心瓣膜损害严重,也可逐渐出现心力衰竭。
栓塞现象:
赘生物脱落形成栓子,可随血流栓塞不同部位。如脑栓塞可引起头痛、呕吐、偏瘫、失语等;肾栓塞可出现腰痛、血尿等;脾栓塞可有左上腹疼痛等。
三、诊断方法
血培养:
是诊断心内膜炎的最重要方法,应在应用抗生素前多次采血,一般每次采血10-20ml,至少送3套血培养。急性患者应在入院后3小时内,每隔1小时采血1次,共3次;亚急性患者在入院后1-2小时内采血3次,每次间隔15-30分钟。血培养阳性可明确病原菌,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超声心动图:
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发现直径≥2mm的赘生物,有助于诊断心内膜炎,并能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发现瓣膜穿孔、腱索断裂等并发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较经胸超声心动图敏感性更高,可发现直径≥1mm的赘生物,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血常规:
常有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降低,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四、治疗原则
抗生素治疗:
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长疗程应用抗生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一般疗程为4-6周,急性患者疗程需6-8周。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如苯唑西林等;草绿色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青霉素联合链霉素等。
手术治疗:
当出现严重心脏并发症,如严重瓣膜反流导致心力衰竭、真菌性心内膜炎、经充分抗生素治疗仍反复发作感染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如人工瓣膜置换术等。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
儿童心内膜炎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和感染控制情况,注意抗生素的选择需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毒副作用的药物。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患儿康复。
老年人:
老年人心内膜炎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诊断时需注意与其他老年常见疾病引起的发热、心脏症状等相鉴别。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抗生素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需更加谨慎,同时要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女性:
女性心内膜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与妊娠、月经等生理因素的关系。如果是育龄期女性,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同时妊娠相关的心内膜炎需要多学科协作,既要控制感染,又要保障胎儿的安全。
有基础心血管疾病人群:
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血管病或风湿性心瓣膜病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是心内膜炎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预防心内膜炎的发生。在进行可能导致菌血症的操作,如牙科手术、泌尿系统手术等前,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降低心内膜炎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