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缺血性心肌病
缺血性心肌病是冠心病特殊且晚期类型,因长期心肌缺血致心肌纤维化,引发心脏功能受损等一系列表现。其病因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也包括痉挛、微血管病变等。症状有典型心绞痛、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诊断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及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核素显像等辅助检查。治疗有药物(抗血小板、调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介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移植)等手段。特殊人群如老人、儿童、女性、有基础疾病者在治疗时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需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并控制危险因素(治疗基础病、定期体检)。
一、定义
缺血性心肌病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它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也是冠心病发展的晚期阶段。
二、病因
缺血性心肌病最主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使心肌供血不足,长期的缺血缺氧会引起心肌细胞变性、坏死,进而被纤维组织替代,导致心肌纤维化。此外,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等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引起缺血性心肌病。
三、症状
1.心绞痛:部分患者仍会出现心绞痛症状,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疼痛性质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
2.心力衰竭:这是缺血性心肌病的主要表现之一,早期可能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即活动后出现气短、喘息,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甚至急性肺水肿。还可能伴有乏力、疲倦、水肿等症状,水肿一般先出现在下肢,逐渐向上蔓延。
3.心律失常:患者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可导致心悸、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
四、诊断
1.病史:患者通常有冠心病病史,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2.症状和体征: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和体征,如呼吸困难、水肿、心脏扩大、奔马律等。
3.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发现STT改变、心律失常等异常表现。
心脏超声:能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脏扩大、室壁运动减弱、射血分数降低等。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
心肌核素显像:可评估心肌的血流灌注和存活情况。
五、治疗
1.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调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脂,稳定斑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改善心室重构,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β受体阻滞剂: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功能。
利尿剂:可减轻水肿,缓解心力衰竭症状。
2.介入治疗:对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的患者,可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以改善心肌供血。
3.外科治疗:在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冠状动脉搭桥术。对于终末期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脏移植也是一种治疗选择,但由于供体有限等原因,应用相对较少。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可能与年轻人不同。在药物治疗时,应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从小剂量开始用药,逐渐调整剂量。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老年人活动能力相对较弱,应鼓励适当的活动,但要注意活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2.儿童:儿童患缺血性心肌病较为罕见,但如果患有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等疾病也可能引发。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和治疗方法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在选择药物时,要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3.女性: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患冠心病的风险相对较低,但绝经后风险会增加。女性可能在症状表现上与男性有所不同,如胸痛症状可能不典型,更易出现气短、乏力等症状。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如孕期和哺乳期女性用药需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4.有其他基础疾病者: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这些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高脂血症患者要调节血脂,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同时,在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基础疾病或出现不良反应。
七、预防
1.生活方式干预
合理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和钠盐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戒烟限酒: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应戒烟。适量饮酒,避免酗酒。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
2.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按时服药。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肌缺血等病变,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