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乳糖不耐受怎么办
婴儿乳糖不耐受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有非药物干预措施,包括更换乳糖酶制剂和选择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早产儿和有基础病史的婴儿有特殊注意事项,还需日常观察粪便和监测生长发育来处理婴儿乳糖不耐受问题。
一、明确婴儿乳糖不耐受的类型及原因
婴儿乳糖不耐受主要分为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原发性乳糖不耐受是由于婴儿体内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引起;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多因肠道感染等损伤肠黏膜,导致乳糖酶暂时性分泌减少而出现不耐受。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更换乳糖酶制剂
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在每次喂奶前添加乳糖酶制剂,帮助消化母乳中的乳糖。研究表明,适当补充乳糖酶能有效改善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泻等症状,且对婴儿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尤其适用于因乳糖不耐受导致喂养困难的婴儿,需根据婴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乳糖酶产品。
(二)选择无乳糖或低乳糖配方奶
人工喂养的婴儿可改用无乳糖配方奶,这类配方奶中的碳水化合物不以乳糖为主,而是以葡萄糖聚合物等替代,能避免婴儿因摄入乳糖而出现不耐受症状。对于有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婴儿,在肠道黏膜修复后,可逐渐过渡回普通配方奶,但需密切观察婴儿反应。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早产儿
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更不完善,出现乳糖不耐受时更需谨慎处理。在选择喂养方式时,应优先考虑适合早产儿消化的喂养方案,如可先尝试添加少量乳糖酶观察反应,若情况无改善再考虑更换配方奶,同时要密切监测早产儿的体重增长、营养状况等,因为早产儿对营养摄入的要求更高且耐受性相对较差。
(二)有基础病史的婴儿
对于本身患有肠道疾病(如先天性肠道畸形等)的婴儿出现乳糖不耐受,在处理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病史对营养摄入的影响。需要在儿科医生的全面评估下制定喂养方案,既要解决乳糖不耐受问题,又要保证婴儿能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同时要警惕喂养过程中可能引发基础病史加重的风险。
四、日常护理与监测
(一)粪便观察
家长要注意观察婴儿粪便的性状、次数等。乳糖不耐受的婴儿粪便通常呈黄色或青绿色稀便,有泡沫,可能伴有酸臭味,通过观察粪便情况能初步判断乳糖不耐受的改善或加重情况。
(二)生长发育监测
定期测量婴儿的体重、身高,评估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果婴儿因乳糖不耐受出现营养摄入不足,可能会影响体重增长和身高发育,通过监测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喂养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