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骨折还是扭伤
可从疼痛特点、肿胀情况、活动受限程度、畸形表现及影像学检查鉴别等方面区分骨折与扭伤,骨折疼痛剧烈、肿胀明显、活动受限严重且常伴畸形,X线等可查见骨骼异常;扭伤疼痛相对轻、肿胀局限、活动受限较轻且无明显畸形,X线等一般无骨骼异常但可显示软组织损伤情况。
一、疼痛特点
骨折:骨折引起的疼痛通常较为剧烈,多为持续性的剧痛,且在活动受伤部位时疼痛会明显加重。例如,遭受较大外力导致的骨折,患者往往难以忍受受伤部位的疼痛,即使保持静止,疼痛也较为显著,且可能伴有局部的压痛,压痛部位往往就是骨折的部位。不同年龄段人群骨折疼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骨折后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而表现为哭闹不止等异常行为;老年人骨折后疼痛可能相对更为顽固,与老年人骨质情况及身体代偿能力等有关。
扭伤:扭伤引起的疼痛相对骨折来说一般没那么剧烈,多为酸痛、胀痛等,在活动受伤部位时疼痛会加重,但相对骨折而言,静止时疼痛可能有所缓解。比如脚踝扭伤后,患者可能还能缓慢行走,但行走时受伤部位会有较明显的胀痛感。
二、肿胀情况
骨折:骨折时由于骨骼损伤,周围血管破裂出血等原因,肿胀往往比较明显,而且肿胀范围可能会随着时间逐渐扩大,肿胀部位皮肤可能会有淤青等表现。不同性别骨折肿胀表现可能无明显本质差异,但女性可能因皮肤较薄等因素,肿胀后皮肤变化可能相对更易观察。例如上肢骨折后,整个受伤的肢体可能会迅速出现明显肿胀。
扭伤:扭伤引起的肿胀相对骨折较轻,肿胀范围一般相对局限,肿胀程度进展相对较慢。比如轻度的手腕扭伤,肿胀主要集中在扭伤的关节周围,范围相对较窄。
三、活动受限程度
骨折:骨折后患者受伤部位的活动受限非常明显,几乎无法正常活动受伤的肢体等部位。比如腿部骨折后,患者完全无法站立和行走。不同年龄人群骨折活动受限表现不同,儿童骨折后由于骨骼柔韧性等因素,可能活动受限程度与成人有所不同,但总体也是严重受限;老年人骨折后活动受限往往更严重,因为老年人骨骼强度更差,同时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影响活动能力。
扭伤:扭伤后患者受伤部位的活动受限相对骨折较轻,一般还能进行一些轻微的活动,但活动时会有明显的疼痛不适。例如脚踝轻度扭伤后,患者可能还能缓慢踮脚等,但会有疼痛。
四、畸形表现
骨折:骨折有时会出现明显的畸形,比如肢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出现缩短、弯曲等异常情况。这是因为骨折端移位等原因导致的。不同部位骨折畸形表现不同,如前臂骨折可能出现前臂的弯曲畸形等。
扭伤:扭伤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畸形,扭伤主要是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关节的结构一般不会发生改变。
五、影像学检查鉴别
X线检查:这是初步判断骨折和扭伤的常用影像学方法。骨折在X线片上可清晰看到骨骼的连续性中断等骨折征象,如骨皮质的断裂、骨小梁的中断等。而扭伤在X线片上一般无骨骼结构的异常改变,关节间隙等通常正常。不同年龄人群进行X线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儿童相对更应谨慎控制辐射剂量。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折,X线检查可能不够清晰,此时CT检查能更精准地显示骨折的情况,如骨折线的走行、骨折块的移位等。对于扭伤,CT检查一般也不会发现骨骼的异常。
磁共振成像(MRI):MRI对于软组织损伤的显示更为敏感,对于一些细微的骨折或者韧带、肌肉等软组织的损伤情况,MRI能更好地评估。而扭伤时通过MRI可清晰看到韧带损伤等软组织损伤情况,骨折时MRI也能辅助判断骨折的具体情况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程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