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病,致病基因致铜代谢紊乱致铜蓄积并引发多器官病变,有肝脏、神经等受累表现,可通过实验室、影像、基因检测诊断,治疗包括低铜饮食、驱铜及对症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其致病基因与铜转运相关,导致体内铜代谢紊乱,过多的铜沉积在肝脏、神经系统、角膜等组织器官中,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发病机制
1.基因缺陷:患者体内编码铜转运ATP酶的基因发生突变,使得铜转运ATP酶功能异常,影响了铜在肠道的吸收、肝脏内铜与铜蓝蛋白的结合以及铜向胆汁的排泄等过程,导致铜在体内蓄积。例如,ATP7B基因的突变是导致肝豆状核变性发病的主要原因,该基因的突变会使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
2.铜蓄积的影响:过多的铜沉积在肝脏,可引起肝细胞损伤,导致肝功能异常,出现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病变;沉积在神经系统,会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引发锥体外系症状,如震颤、肌张力障碍、运动迟缓等;沉积在角膜,可在角膜缘后弹力层出现棕褐色的色素环,即Kayser-Fleischer环,这是肝豆状核变性较为特征性的体征。
三、临床表现
1.肝脏受累表现
儿童期:可表现为无症状的肝大或轻度转氨酶升高,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急性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腹痛等;也有部分患儿以肝硬化起病,出现腹水、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门静脉高压表现。
成年期:除了肝硬化相关表现外,还可能出现肝衰竭等严重情况。
2.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常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如肢体震颤,多为细微震颤,逐渐发展为粗大震颤,在情绪紧张时加重;肌张力障碍,表现为肌肉僵硬、动作迟缓、姿势异常等;运动迟缓,可出现行走困难、面具脸等。此外,还可能有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表现。
3.其他表现
眼部可出现Kayser-Fleischer环,这是由于铜沉积在角膜缘所致,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重要体征之一。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如抑郁、焦虑、认知障碍等。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清铜蓝蛋白测定:血清铜蓝蛋白降低是肝豆状核变性的重要实验室指标之一,多数患者血清铜蓝蛋白低于正常范围(正常成人血清铜蓝蛋白为200-500mg/L),但需注意少数患者可能处于代偿期时血清铜蓝蛋白正常或仅轻度降低。
24小时尿铜测定:患者24小时尿铜排泄量显著增加,正常成人24小时尿铜排泄量小于100μg,而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常大于100μg,甚至可高达1000μg以上。
血清铜测定:血清铜含量在疾病早期可能降低,但特异性不如铜蓝蛋白和尿铜测定。
2.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发现基底节区等部位的异常信号,有助于神经系统病变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
肝脏超声或CT检查:可发现肝脏大小、形态的改变以及是否存在肝硬化等表现。
3.基因检测: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明确是否存在ATP7B基因的突变,对于确诊和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
1.低铜饮食:避免食用含铜量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坚果、巧克力等,减少铜的摄入。
2.驱铜治疗:常用的驱铜药物有青霉胺、曲恩汀等,这些药物可以促进铜的排泄,减轻铜在体内的蓄积。
3.对症治疗:对于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患者,给予保肝治疗;对于神经系统症状明显的患者,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驱铜治疗可能会影响一些微量元素的代谢,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药物代谢和排泄与成人不同,需要谨慎选择药物及调整剂量。
2.成年患者:成年患者在治疗中要遵循长期治疗的原则,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血清铜蓝蛋白、尿铜等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劳累等。
3.女性患者:育龄期女性患者在病情稳定且药物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生育,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孕期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部分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要调整药物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