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去做检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可从症状表现和结合生活方式等因素综合判断,症状表现包括精神易兴奋和易疲劳、情绪症状(烦恼、易激惹、紧张)、心理生理症状(睡眠障碍、头部不适、其他生理症状),结合生活方式因素有长期高强度工作或学习、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等,结合病史因素有既往精神疾病史、重大生活事件史等,准确诊断需结合专业医学检查由专业医生综合判断。
一、从症状表现判断
(一)精神易兴奋和易疲劳
1.精神易兴奋方面:表现为回忆和联想增多且难以控制,尤其是在向某一方向集中注意时,杂乱的表象和回忆会纷至沓来,例如患者可能在想要专注工作时,各种无关的往事、画面等不断闪现,且这种情况不受患者意愿控制,常伴有明显的痛苦感和不快感,多见于中青年人群,长期高强度工作或精神压力大的生活方式易引发该症状。
2.精神易疲劳方面:患者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稍微从事脑力或体力劳动就会感到疲惫不堪。例如从事简单的阅读后就出现明显的困倦、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老年人若本身存在慢性疾病,可能会使这种易疲劳的症状更加明显,因为机体整体机能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
(二)情绪症状
1.烦恼:患者容易感到烦恼,常为一些小事而苦恼不安,比如生活中的一点小挫折、工作中的小失误等都会让他们陷入长久的烦恼情绪中,这种烦恼情绪持续时间较长,且难以自行摆脱,在性格较为敏感、追求完美的人群中更易出现,长期处于高压生活方式下的人也容易被烦恼情绪困扰。
2.易激惹:患者容易出现易激惹的情况,表现为容易生气、发怒,轻微的刺激就可能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例如家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就可能让患者大发雷霆,年轻人群若长期处于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情绪调节能力可能会下降,从而更易出现易激惹现象。
3.紧张:患者常有紧张感,这种紧张感往往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固定的内容,总是担心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在面临重要事件或处于竞争环境时,紧张情绪可能会更加明显,比如即将面临考试的学生、面临重要项目考核的职场人士等,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生活方式下会加重这种紧张情绪。
(三)心理生理症状
1.睡眠障碍:常见的有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早醒等。例如患者可能躺在床上很久都无法入睡,或者睡眠中容易被惊醒,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青少年若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容易出现睡眠障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睡眠调节功能下降,也较易出现睡眠方面的问题。
2.头部不适:多表现为紧张性头痛,患者常感觉头部有重压感、紧箍感等,例如整天感觉头部像被东西箍着一样不舒服,长期精神压力大、处于焦虑状态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头部不适的症状。
3.其他生理症状:还可能出现消化不良、心悸、尿频等症状,消化不良表现为食欲不佳、腹胀等,心悸是感觉心跳加快、心慌,尿频则是排尿次数增多等,这些生理症状往往与患者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当精神紧张、焦虑时,可能会引发这些生理功能的紊乱,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出现心悸等症状时需要更加谨慎鉴别。
二、结合生活方式等因素综合判断
(一)生活方式因素
1.长期高强度工作或学习: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或学习状态,每天工作或学习时间过长,且精神高度集中,例如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且一直处于紧张思考状态,那么患神经衰弱的风险会增加,因为大脑长期处于过度劳累和紧张的状态,容易出现神经衰弱的相关症状。
2.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睡眠时间不足或黑白颠倒的生活方式,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从而增加患上神经衰弱的可能性,年轻人中经常熬夜玩游戏、加班等导致作息不规律的情况较为常见,长期如此易引发神经衰弱。
3.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的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也可能下降,容易出现精神状态不佳等情况,进而增加患神经衰弱的风险,例如长期久坐办公室的人群,缺乏运动,就较易出现精神易疲劳等神经衰弱相关症状。
(二)病史因素
1.既往精神疾病史:如果既往有过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那么患神经衰弱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这些精神疾病都与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相互之间可能会有影响,例如曾经患过焦虑症的患者,其神经系统的调节已经存在一定问题,更容易发展为神经衰弱。
2.重大生活事件史:经历过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严重的自然灾害、重大的经济损失等,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冲击,导致精神长期处于紧张、应激状态,从而增加患神经衰弱的风险,不同年龄段的人在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后,受到的影响程度可能不同,老年人可能因为身体机能下降等因素,在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后更难恢复,患神经衰弱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些判断方法只是初步的自我初步评估,若要准确诊断神经衰弱,还需要结合专业的医学检查,如神经系统检查、心理量表测评等,由专业医生进行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