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什么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异、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致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肾小球疾病。病因包括多数不明的原发性及少数由急性肾炎迁延或继发性疾病导致;病理类型多样;临床表现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诊断靠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活检;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预后与病理类型、临床因素等相关,需早期诊断规范治疗以延缓病情进展。
一、病因
1.原发性因素:多数慢性肾炎的病因尚不明确,起始因素多为免疫介导炎症。
2.其他因素:少数由急性肾炎迁延不愈超过1年发展而来;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也可导致慢性肾炎样改变。
二、病理表现
病理类型多样,常见的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不同病理类型的肾脏病理改变各有特点,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可见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不同程度增生;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可见肾小球基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插入形成双轨征等。
三、临床表现
1.蛋白尿:是慢性肾炎的基本表现,尿蛋白量多少不一,可为少量至大量蛋白尿。
2.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呈持续性或间歇性。
3.水肿:多为眼睑水肿和(或)下肢轻、中度可凹性水肿,一般无重度水肿,但若病情加重,水肿可较明显。
4.高血压:部分患者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可为轻度至中度高血压,持续存在。年龄因素对血压影响有一定作用,中青年患者高血压表现可能与慢性肾炎本身相关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高血压因素。生活方式方面,高盐饮食等会加重水钠潴留,进一步升高血压。
5.肾功能损害: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出现肾功能减退,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等,不同患者进展速度不一,与病理类型、基础状态等多种因素相关。病史方面,若既往有急性肾炎迁延不愈等病史,更易发展为慢性肾炎并出现肾功能损害。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起病情况、病程、有无急性肾炎病史等。
2.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可见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等可反映肾功能状况,肾小球滤过率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
血清学检查:部分患者可有补体等指标异常,如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常出现补体C3持续降低。
3.病理活检:是明确诊断、判断病理类型的重要依据,对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避免劳累,适度休息,有利于病情稳定。年龄较小的患者需保证充足睡眠,年龄较大者也应注意劳逸结合。
饮食:限制蛋白摄入,一般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同时限制盐的摄入,每日盐摄入应<6g,有水肿及高血压者更应严格限制;控制磷的摄入,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2.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
降压药物: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这类药物不仅可降低血压,还可减少尿蛋白,对肾脏有保护作用。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情况,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降压反应和耐受性与中青年有所不同。
控制尿蛋白:根据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有时可能需要联合用药等。
3.延缓肾功能恶化: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如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
六、预后
慢性肾炎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其预后与病理类型、临床因素等相关,如病理类型较好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血压控制不佳、大量蛋白尿等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不同年龄患者预后也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因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等预后相对更差些。生活方式良好、依从性好的患者相对预后较好。
总之,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复杂的肾小球疾病,需早期诊断、规范治疗以延缓病情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