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表现的肾小球疾病,多数病因不明,可能与免疫介导炎症有关,部分由急性肾炎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临床表现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肾功能检查、自身抗体等检查;病理类型多样;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控制高血压、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等,是慢性进展性疾病,需长期随访管理,临床诊疗要考虑不同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
一、临床表现
1.蛋白尿:是慢性肾炎的基本表现,尿蛋白量多少不一,可为少量至大量蛋白尿,一般尿蛋白定量常在1~3g/d。蛋白尿的出现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导致蛋白质滤过增多而超出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不同年龄人群蛋白尿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蛋白尿情况需密切监测,因为长期大量蛋白尿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2.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镜下血尿表现为尿中红细胞增多,离心后尿沉渣镜检每高倍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肉眼血尿则是尿色呈洗肉水色或血色等。血尿的产生是因为肾小球基底膜断裂,红细胞通过受损的滤过膜进入尿液。性别差异在血尿表现上无特异性,但不同年龄阶段血尿的原因排查需考虑不同因素,如儿童血尿可能与先天性肾脏结构异常等相关。
3.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逐渐发展至全身,水肿程度可轻可重。水肿的发生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等因素有关。对于儿童患者,水肿可能影响其外观及活动,需关注水肿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成年患者水肿可能导致行动不便等问题。
4.高血压:部分患者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血压可呈轻、中度升高。高血压的形成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患者高血压的管理需考虑其身体对降压药物的耐受性等情况,例如儿童患者使用降压药物时要谨慎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
二、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除了蛋白尿、血尿外,还可能有管型尿,如颗粒管型等。通过尿常规可以初步判断肾脏是否有病变以及病变的大致情况。不同年龄段人群尿常规检查结果的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儿童的正常参考值与成人不同,需要依据儿童的生理特点来判断结果是否异常。
2.肾功能检查:早期肾功能可正常或轻度受损,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会升高。肾功能检查对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非常重要,不同年龄患者肾功能的评估标准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由于肾功能生理性减退,其肾功能指标的正常范围与年轻人不同。
3.自身抗体等检查: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自身抗体等检查,以协助明确是否存在免疫相关因素导致的慢性肾炎,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检查。这些检查有助于鉴别是原发性慢性肾炎还是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导致的类似表现。
三、病理类型
1.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不同程度的弥漫增生。
2.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细胞增生等表现。
3.膜性肾病:光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
4.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光镜下可见肾小球节段性硬化等特征。不同病理类型的慢性肾炎在治疗及预后上有所不同,病理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休息,避免劳累,注意保暖,预防感染等。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利于身体恢复;成年患者也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因过度劳累导致病情加重。饮食方面,要限制蛋白质摄入,一般根据肾功能情况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同时要注意控制钠盐摄入,水肿明显者需限制水的摄入。
2.控制高血压: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来控制血压,这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可以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但在使用时需注意不同年龄患者的禁忌证等情况,例如儿童患者使用ACEI或ARB需要谨慎评估。
3.减少尿蛋白:除了上述降压药物有减少尿蛋白的作用外,根据病情可能还会使用其他药物来减少尿蛋白,如糖皮质激素等,但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4.延缓肾功能恶化: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同时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延缓肾功能进展。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需要长期随访和管理,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都会影响其病情的发展和治疗,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