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塞的护理诊断与措施
脑栓塞的护理诊断包括躯体活动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吞咽障碍、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有感染的危险等,相应护理措施有针对躯体活动障碍的早期肢体运动及功能位保持等,针对语言沟通障碍的耐心交流及辅助工具运用等,针对吞咽障碍的评估饮食及鼻饲注意等,针对废用综合征危险的良肢位摆放及肌肉训练等,针对感染危险的皮肤护理及无菌操作等
一、脑栓塞的护理诊断
1.躯体活动障碍: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运动功能受损有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因脑栓塞发生部位及范围不同,躯体活动障碍程度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多,恢复相对更慢;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差,更易出现躯体活动障碍。
意义:明确患者存在躯体活动受限情况,为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有助于后续针对性地改善患者活动能力。
2.语言沟通障碍:与脑栓塞影响语言中枢或相关神经有关。不同年龄人群语言沟通障碍表现不同,儿童可能因脑栓塞影响语言发育相关区域,出现语言表达和理解困难;老年患者可能本身有听力等衰退情况,加重语言沟通障碍;有既往脑血管病史的患者,语言沟通障碍可能更顽固。
意义:了解患者语言交流方面的问题,利于采取措施促进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或建立有效沟通方式。
3.吞咽障碍:与脑栓塞累及吞咽相关神经或中枢有关。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吞咽障碍发生后表现不同,长期高盐高脂饮食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吞咽障碍风险更高且恢复可能更难;不同年龄患者吞咽障碍的护理措施需相应调整,儿童吞咽障碍需特别注意饮食质地和喂养方式。
意义:评估患者吞咽情况,防止误吸等并发症发生,保障患者营养摄入。
4.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与躯体活动障碍长期不活动有关。年龄较大患者因身体机能衰退,发生废用综合征风险更高;有偏瘫等情况的患者,若不及时进行康复护理,废用综合征发生几率增大。
意义:提前预判患者可能出现废用综合征的风险,采取预防措施维持患者身体功能。
5.有感染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有关。老年患者自身抵抗力相对较弱,长期卧床后更易发生肺部感染等;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感染风险更高且感染后恢复可能更慢。
意义:识别患者感染风险因素,采取措施降低感染发生几率。
二、脑栓塞的护理措施
1.躯体活动障碍的护理
病情稳定后,早期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包括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每日3-4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次。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年龄较大患者活动幅度和力度要适中,避免造成损伤。对于有偏瘫的患者,保持肢体功能位,使用软枕等将患肢摆放成屈髋、屈膝、踝背屈90°等功能位,防止关节挛缩和畸形。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如病情允许,让患者尝试在床上进行翻身、坐起等动作,逐步过渡到床边活动、室内行走等,活动时需有人陪伴,防止跌倒。
2.语言沟通障碍的护理
与患者交流时保持耐心,语速缓慢、清晰,给予患者足够时间理解和回应。利用图片、文字等辅助工具帮助沟通,比如展示常用物品图片让患者说出名称。对于能发音但表达不清的患者,引导其重复正确发音,从简单词汇开始训练,如“你好”“谢谢”等。对于完全不能说话的患者,可通过手势、眼神等方式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需求,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沟通训练,营造良好的语言康复环境。
3.吞咽障碍的护理
评估患者吞咽功能,根据吞咽障碍程度选择合适的饮食。对于轻度吞咽障碍患者,可给予半流质或软食,进食时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进食速度要慢,避免催促患者。对于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可能需要鼻饲饮食,鼻饲时要注意食物温度、速度和量,每次鼻饲前先回抽胃液,确认胃管在胃内再进行喂食,鼻饲后保持半卧位30-60分钟,防止误吸。定期观察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必要时请吞咽治疗师进行专业评估和指导。
4.有废用综合征危险的护理
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良肢位摆放,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要注意保护患者皮肤,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鼓励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如深呼吸、有效咳嗽等,预防肺部感染和坠积性肺炎。指导患者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如握拳、绷紧腿部肌肉等,每次收缩持续5-10秒,放松10秒,重复10-15次,每日3-4次,以维持肌肉力量。
5.有感染危险的护理
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床单、衣物,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注意骨隆突处皮肤护理,可使用气垫床等预防压疮。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每日3-4次,每次拍背3-5分钟。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如导尿、换药等,防止医源性感染。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维持血糖在稳定范围内,降低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