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什么意思
乳糖不耐受是人体因缺乏或活性低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乳糖致食用后出现消化道等不适症状,发病与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低等有关,有年龄、生活方式等人群差异及影响因素,可通过氢呼气试验等诊断,处理包括饮食调整,婴幼儿、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乳糖不耐受的定义
乳糖不耐受是指人体缺乏乳糖酶或者乳糖酶活性降低,导致无法完全消化乳制品中的乳糖,进而在食用含乳糖的食物后出现一系列消化道不适症状的现象。乳糖是奶类含有的一种糖类,在乳糖酶作用下可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被人体吸收利用。
二、发病机制
1.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低:乳糖酶是一种参与乳糖消化的酶,人体肠道内的乳糖酶主要由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如果个体由于遗传因素、疾病(如肠炎等损伤小肠黏膜的疾病)、年龄增长等原因导致乳糖酶分泌不足或活性下降,当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后,乳糖不能在小肠内充分消化,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大肠,被肠道细菌发酵分解,产生乳酸、二氧化碳等物质,引起肠道渗透压改变,同时刺激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三、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
腹泻: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或呈蛋花汤样,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这是因为未消化的乳糖使肠道内渗透压增高,水分吸收减少,加上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引起腹泻。
腹胀:肠道内未被消化的乳糖被细菌发酵产生大量气体,积聚在肠道内引起腹胀感。
腹痛:一般为腹部隐痛或绞痛,是由于肠道蠕动加快、肠腔内气体积聚等原因刺激肠道神经引起。
2.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婴幼儿乳糖不耐受时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等表现,因为身体不适而通过哭闹来表达。
四、人群差异及影响因素
1.年龄因素
婴幼儿:新生儿的乳糖酶活性相对较低,尤其是早产儿可能更易出现乳糖不耐受。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婴幼儿的乳糖酶活性会逐渐升高,但仍有一些婴幼儿会持续存在乳糖不耐受情况。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母亲饮食中乳糖含量高,可能会加重婴儿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人工喂养的婴儿食用的配方奶中乳糖含量相对固定,若婴儿乳糖酶缺乏,也会出现相应症状。
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内乳糖酶活性有下降趋势,尤其是亚洲成年人中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与基因因素有关,亚洲人群中乳糖酶持久性基因频率较低。所以成年人随着年龄增加更易出现乳糖不耐受相关症状。
2.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结构:长期低乳糖饮食的人群,其肠道内乳糖酶活性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因为身体对乳糖的需求减少,导致乳糖酶分泌相应减少。而长期大量摄入含乳糖食物的人群,相对来说乳糖酶活性可能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但如果突然大量摄入,也可能出现不耐受情况。
疾病影响:患有肠炎、乳糜泻等疾病的人群,肠道黏膜受到损伤,会影响乳糖酶的分泌和活性,从而诱发或加重乳糖不耐受。例如,患有急性肠炎时,肠道黏膜炎症会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使原本能耐受乳糖的人也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五、诊断方法
1.氢呼气试验:让患者口服一定量的乳糖,然后定时收集呼气样本,检测其中氢气的含量。因为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被细菌发酵产生氢气,氢气经肠道吸收后通过呼气排出,乳糖不耐受患者呼气中氢气含量会升高,以此来诊断乳糖不耐受。
2.乳糖耐量试验:检测空腹血糖,然后口服一定量乳糖,之后定时检测血糖变化。正常情况下,乳糖被消化吸收后血糖会升高,而乳糖不耐受患者由于乳糖不能正常消化吸收,血糖不会出现明显升高。
3.粪便酸度检测:乳糖不耐受患者粪便因发酵呈酸性,通过检测粪便酸度可以辅助诊断乳糖不耐受,但该方法相对不够特异。
六、处理及建议
1.饮食调整
减少乳糖摄入:避免食用牛奶、羊奶等普通乳制品,可以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的乳制品,如低乳糖牛奶、舒化奶等,也可以选择植物基饮品,如杏仁奶、燕麦奶等作为替代。
合理搭配饮食:对于婴幼儿乳糖不耐受,可以选择添加了乳糖酶的配方奶,或者将母乳与低乳糖配方奶混合喂养,同时母亲在饮食上也要注意减少乳糖摄入,以减少通过母乳传递给婴儿的乳糖量。对于成年人,在饮食中要控制含乳糖食物的摄入量,如合理安排奶制品的食用量和时间等。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替代奶制品,确保营养摄入均衡。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现乳糖不耐受,母亲要关注自己的饮食对婴儿的影响,尽量避免食用高乳糖食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乳糖不耐受可能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若出现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要及时调整喂养方案。
老年人:老年人乳糖不耐受时,除了注意饮食调整外,要更加关注因营养摄入不足可能导致的其他健康问题,如骨质疏松等。可以选择富含钙的无乳糖或低乳糖食物来保证钙的摄入,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等营养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