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分为先天性、继发性和原发性三种类型,非药物干预措施包括更换无乳糖或低乳糖奶粉、添加乳糖酶,特殊人群如新生儿、婴幼儿、有肠道疾病史的宝宝在乳糖不耐受干预中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明确乳糖不耐受类型
1.先天性乳糖不耐受:因乳糖酶基因缺陷导致,从出生后就会出现症状,极为罕见。
2.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多由肠道疾病(如肠炎等)损伤肠黏膜,使乳糖酶分泌减少而引发,常见于感染性腹泻后等情况。
3.原发性乳糖不耐受:随着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降低所致,在婴幼儿期后较为常见。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更换奶粉
无乳糖奶粉:对于先天性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可直接替换为无乳糖奶粉,其不含乳糖,能避免乳糖在肠道内发酵引起不适,一般食用数天症状可改善。
低乳糖奶粉: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宝宝可考虑低乳糖奶粉,其中乳糖含量低,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发生。
2.添加乳糖酶
可以在宝宝进食含乳糖的食物前添加乳糖酶,乳糖酶能分解乳糖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帮助宝宝消化乳糖。但要注意选择质量可靠、适合宝宝年龄的乳糖酶产品,且需在医生或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新生儿: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的新生儿需及时更换无乳糖奶粉,密切观察喂养后的反应,如是否出现腹泻、腹胀等情况,若有异常及时就医。
2.婴幼儿: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乳糖不耐受,在进行非药物干预时都要注意奶粉的冲泡方法和卫生,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营养。同时,要定期监测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确保其体重、身高等指标正常增长。
3.有肠道疾病史的宝宝:对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且有肠道疾病史的宝宝,在乳糖不耐受干预过程中,要关注肠道疾病的恢复情况,遵循医生针对肠道疾病和乳糖不耐受的综合治疗建议,在添加辅食等方面也需谨慎,避免加重肠道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