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塞的ct表现
脑栓塞的CT表现分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及占位效应;亚急性期梗死灶密度渐趋等密度且边缘渐清;慢性期形成软化灶,伴局部脑组织萎缩,不同人群表现因自身情况有差异。
急性期表现:
低密度梗死灶: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相应供血区域的低密度梗死灶,这是因为脑栓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水肿,含水量增加,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低密度灶的范围与栓塞血管供血区一致,可呈楔形、扇形等。例如,大脑中动脉栓塞时,常出现大面积的低密度区累及大脑中动脉供血的颞叶、额叶及顶叶等区域。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脑栓塞发生后CT显示的低密度灶可能在范围和密度上略有差异,但基本的病理基础是相同的。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可能本身存在脑血管的基础病变,脑栓塞发生后低密度灶的表现可能与无基础病史者有所不同,但主要还是基于脑组织缺血水肿的病理改变。
占位效应:如果脑栓塞引起的梗死灶较大,可能会出现占位效应,表现为病变侧脑沟、脑裂变浅或消失,脑室受压变形等。比如大面积脑栓塞时,患侧大脑半球肿胀,脑室向对侧移位。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由于脑萎缩等基础情况,占位效应的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但病理机制是一样的。
亚急性期表现:
密度变化:发病数天后,梗死灶的密度可能逐渐趋于等密度,此时CT上可能较难发现明显异常,但仍可通过脑沟、脑裂的改变等间接提示病变。不同性别患者在亚急性期的CT表现差异不大,主要还是根据梗死灶的演变情况来判断。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如长期吸烟、酗酒者,脑栓塞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亚急性期的CT表现可能会有一定特点,但根本还是基于脑组织的病理修复过程。
边缘清楚:梗死灶的边缘在亚急性期相对逐渐变得清楚,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的界限相对更加明晰。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脑栓塞后亚急性期的CT表现可能受到全身情况的一定影响,但主要还是以脑部的病理改变为主。
慢性期表现:
软化灶形成:发病数月后,梗死灶最终形成软化灶,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区,密度接近脑脊液,同时可伴有局部脑组织萎缩,表现为患侧脑室扩大、脑沟增宽等。不同年龄的人群,慢性期脑栓塞的CT表现有所不同,儿童脑栓塞相对较少见,而成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群较多见,中老年患者慢性期可能更易出现明显的脑萎缩表现,这与中老年患者本身脑实质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出现的生理性萎缩以及脑栓塞后进一步的病理萎缩有关。女性和男性在慢性期的CT表现差异不大,但女性患者如果有妊娠、绝经等特殊生理阶段,可能会对全身血液循环等有一定影响,但对脑栓塞慢性期CT表现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主要还是基于脑部的长期病理改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规律运动的患者可能脑萎缩程度相对较轻,而长期sedentarylifestyle(久坐生活方式)的患者可能脑萎缩相对明显,但这都基于脑栓塞后的病理基础。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房颤的患者,脑栓塞复发风险较高,慢性期CT表现可能会有多次脑栓塞后的叠加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