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主要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心内膜引起,常见病原体为细菌,也有真菌、立克次体等。细菌感染与口腔等部位细菌侵入、心脏原有病变基础相关;真菌性心内膜炎与长期使用相关药物、静脉药瘾者有关;立克次体等其他病原体感染相对少见,心内膜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了解原因有助于预防和诊治。
一、细菌感染相关因素
1.口腔等部位的细菌侵入
口腔卫生不良时,口腔内存在大量细菌,如链球菌等。当患者进行牙科操作、刷牙用力过猛导致牙龈轻微损伤等情况时,细菌可通过破损处进入血液。例如,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是引起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常见病原菌,常因口腔炎症等情况使细菌有机会进入血流。一般人群中若口腔卫生差,就增加了细菌进入血流进而感染心内膜的风险;而本身有口腔基础疾病(如牙周炎等)的人群,风险更高。
皮肤创伤也是细菌侵入的途径之一,皮肤表面的葡萄球菌等细菌可通过皮肤破损处进入血液循环。对于从事可能导致皮肤创伤工作的人群(如建筑工人等),相对更容易因皮肤创伤后细菌入血引发心内膜炎;而皮肤完好且注意防护的人群风险相对较低。
2.心脏原有病变基础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人群,由于心脏结构存在异常,如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血液分流等情况使得心内膜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心内膜炎的发病风险较高,因为异常的心脏结构为细菌等病原体提供了适宜的定植环境。例如,室间隔缺损时,左心室压力高于右心室,血液从左向右分流,受损的心内膜更易被细菌附着感染。
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瓣膜病变的患者,瓣膜受损后,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心内膜表面不光滑,有利于病原体的黏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病程中,随着瓣膜病变的进展,心内膜炎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女性患者在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和病程发展上可能与男性无显著差异,但在治疗和护理等方面需综合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等因素。
二、真菌及其他病原体感染相关因素
1.真菌性心内膜炎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易发生真菌感染。这类人群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正常菌群平衡被打破,真菌容易在体内增殖并侵袭心内膜。例如,一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或者长期住院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的患者,发生真菌性心内膜炎的风险较高。
静脉药瘾者也是真菌性心内膜炎的高危人群,静脉药瘾者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等,真菌可通过静脉进入血液循环,进而感染心内膜。
2.立克次体等其他病原体感染
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心内膜炎相对少见,主要通过蜱等节肢动物叮咬传播。在蜱虫活跃地区生活或经常接触蜱虫的人群,如户外工作者、野外活动爱好者等,存在感染立克次体进而引发心内膜炎的风险。但此类病原体感染导致的心内膜炎总体发病率较低。
心内膜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引起原因有助于早期预防和及时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