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调整(控制脂肪、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和运动锻炼(选合适方式及控制强度),药物有他汀类、贝特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PCSK9抑制剂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及有基础疾病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调整: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动物内脏、肥肉等,每日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低于总热量的10%;限制胆固醇摄入,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低于300mg,像蛋黄、蟹黄等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应适量食用;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可多吃深海鱼类(如三文鱼等)、坚果等,其中富含的ω-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调整有差异,儿童青少年需保证营养均衡基础上控制高脂食物摄入,老年人则更要注重清淡、易消化且能控制血脂的饮食搭配。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高脂血症患者,在饮食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同时,还需兼顾血糖控制,合理安排碳水化合物等的摄入比例。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如芹菜、菠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膳食纤维可结合肠道内的胆汁酸,促进其排出,从而减少胆固醇的重吸收,一般成年人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在25~30g左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比如老年人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可选择容易消化的富含膳食纤维食物。
2.运动锻炼:
选择合适运动方式:有氧运动是高脂血症患者的首选,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强度和方式有别,儿童青少年可选择趣味性强的运动,如跳绳、篮球等,保证每日至少1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老年人则适合缓慢的运动,如太极拳、散步等,运动时心率保持在(220-年龄)×60%~80%的范围内较为适宜。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运动前需咨询医生,根据自身心脏功能等情况制定运动方案,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
二、药物治疗
1.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合成,从而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是临床上常用的降脂药物之一,可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脂血症的治疗。
2.贝特类药物:主要降低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增加脂蛋白脂酶的活性,促进甘油三酯的水解,适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
3.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通过抑制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减少胆固醇进入肝脏,从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可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增强降脂效果。
4.PCSK9抑制剂:是一种新型降脂药物,通过抑制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减少LDL-C受体的降解,增加LDL-C受体数量,从而加强肝脏对LDL-C的摄取和清除,适用于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或需要进一步降低LDL-C水平的高脂血症患者。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高脂血症:儿童高脂血症多与遗传、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首先应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如控制饮食中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运动等,一般不首先考虑药物治疗,除非经过严格生活方式干预后血脂仍不达标且存在明确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等情况,用药需极其谨慎,避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2.老年高脂血症: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综合考虑。生活方式干预方面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跌倒等意外发生;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因为老年人常服用多种药物,需咨询医生选择对其他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降脂药物,且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
3.女性高脂血症:女性在绝经前后血脂变化有差异,绝经前女性雌激素对血脂有一定保护作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血脂易升高。生活方式干预需结合女性生理特点,如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风险增加,运动时要注意保护骨骼;药物治疗时要考虑激素替代治疗等对血脂的影响,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择降脂药物。
4.有基础疾病的高脂血症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高脂血症患者,在治疗时要兼顾血糖和血脂的控制,选择不影响血糖代谢或对血糖影响较小的降脂药物;合并高血压的高脂血症患者,要注意降压药物与降脂药物的相互作用,确保治疗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