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的诊断需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两方面综合判断。临床表现有休克表现(如皮肤、血压等异常)和感染证据(如感染灶及微生物学检查发现病原菌);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包括炎症标志物升高、乳酸水平升高、凝血功能异常、血流动力学监测有相应变化,且不同患者需综合各自特点诊断。
一、临床表现方面
1.休克表现:患者有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如皮肤苍白、花斑样改变、四肢湿冷,在儿童可能表现为肢端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3秒)等,同时有血压下降,成人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幅度>40mmHg,或儿童收缩压低于同年龄组第5百分位(婴儿<70mmHg、1-10岁<70+2×年龄mmHg、>10岁<90mmHg)。
2.感染证据:有明确的感染灶,如肺部感染时可出现咳嗽、咳痰、发热、肺部啰音等;腹腔感染时可能有腹痛、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表现;血培养等微生物学检查可能发现病原菌。
二、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方面
1.炎症标志物: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降低,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标志物常升高。一般来说,PCT升高对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PCT水平越高往往提示感染越严重,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风险越高。
2.乳酸水平:血清乳酸水平升高,>2mmol/L提示组织低灌注,乳酸水平持续升高往往预后不良。在不同年龄人群中,乳酸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但感染性休克患者多存在乳酸代谢紊乱,乳酸升高是组织缺氧的重要指标之一。
3.凝血功能:感染性休克患者常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等,提示可能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倾向,DIC的发生进一步加重病情,影响预后。
4.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可发现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等变化,同时可通过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等指标评估心功能和组织灌注情况。感染性休克时往往存在高排低阻型血流动力学改变,早期心排出量升高、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但随着病情进展,心功能可能逐渐受损,心排出量下降。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诊断感染性休克时需综合考虑各自的特点。例如,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感染可能更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需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相关指标;女性患者在妊娠期发生感染性休克时,要兼顾胎儿的情况;有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的患者,感染后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风险更高,诊断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感染和休克表现的影响,及时发现感染迹象并评估休克状态,以便尽早采取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