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的诊断需依据临床表现相关指标和实验室及相关检查指标,临床表现有低血压(不同年龄段儿童及成人标准不同)、组织灌注不良(皮肤花斑、四肢厥冷、尿量减少等);实验室及相关检查有乳酸水平超2mmol/L、炎症标志物(如PCT)升高、血流动力学指标(CVP、MAP、CO等)异常,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诊断时需考虑其自身特点。
一、临床表现相关指标
1.低血压表现: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收缩压下降超过40mmHg,且持续一定时间。对于儿童,不同年龄段有不同标准,婴儿(1月龄-1岁)收缩压低于70mmHg,1岁-10岁儿童收缩压低于70mmHg+(2×年龄)mmHg,10岁以上儿童收缩压低于90mmHg。这是因为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循环系统功能不同,血压的正常范围有差异,低血压提示组织灌注不足。
2.组织灌注不良表现:可出现皮肤花斑、四肢厥冷、尿量减少(成人24小时尿量少于0.5ml/kg持续2小时以上,儿童尿量减少等情况)。皮肤花斑是由于外周血管收缩,血流分布异常导致,四肢厥冷是外周灌注不足的表现,尿量减少反映肾脏灌注不良,这些表现都提示机体重要器官灌注不足。
二、实验室及相关检查指标
1.乳酸水平:血清乳酸水平升高,一般超过2mmol/L。乳酸是无氧代谢的产物,组织灌注不足时无氧代谢增强,乳酸生成增多,乳酸水平升高提示组织低灌注和缺氧,是感染性休克的重要代谢指标。
2.炎症标志物: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标志物升高。PCT在感染时会显著升高,其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通常明显升高,可辅助判断感染的存在及严重程度。C反应蛋白(CRP)等也可升高,但相对PCT特异性稍低。
3.血流动力学指标: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心排出量(CO)等指标异常。CVP可反映右心前负荷,感染性休克时可能出现CVP升高或降低等变化;MAP是反映组织灌注的重要指标,感染性休克时MAP降低;CO可能降低,提示心脏泵血功能或外周血管阻力等出现异常,这些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异常综合反映了感染性休克时循环系统的紊乱状态。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感染性休克,需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特点,在诊断时要严格按照儿童不同年龄段的血压、尿量等标准进行判断,因为儿童的生理机能与成人不同,对感染的反应和耐受能力也有差异。老年人感染性休克时,由于其脏器功能衰退,在诊断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对各项指标的影响,比如老年人的基础血压可能较低,在判断低血压时要结合其基础情况,同时要更密切监测乳酸、炎症标志物等指标的变化,因为老年人对组织灌注不足的代偿能力较差,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