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初步处理包括评估与呼救、体位调整;补充血容量有晶体液和胶体液补充;止血措施分外出血和内出血;还需监测生命体征并进行进一步检查与后续治疗,不同人群有相应特殊注意事项。
一、现场初步处理
1.评估与呼救:首先快速评估患者情况,包括意识、脉搏、呼吸等,同时立即呼叫急救系统,寻求专业医疗救援。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因其病情变化可能更快,更需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变化并及时呼救;女性在失血性休克时,由于生理特点,可能对失血耐受能力相对较弱,需更积极处理。
2.体位调整:将患者置于平卧位,若有呼吸困难可采用头胸部和下肢适当抬高的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对于儿科患者,要注意保持合适的体位,避免因体位不当加重呼吸循环负担;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心脏病患者,体位调整需格外谨慎,防止加重心脏负担。
二、补充血容量
1.晶体液补充:首选平衡盐溶液快速静脉输注,以补充血管内容量。晶体液可以快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晶体液的输注速度和量需根据体重、病情等调整;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注意晶体液输注对肾功能的影响,避免过快过多输注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损害。
2.胶体液补充:在晶体液补充后仍不能维持循环稳定时,可考虑使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胶体液可以提高胶体渗透压,更好地维持血容量。但对于有过敏史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胶体液需谨慎评估;老年患者使用胶体液时,要密切监测心功能,防止发生心衰。
三、止血措施
1.外出血止血:对于体表明显的外出血,可采用压迫止血、包扎止血等方法。如伤口较深或出血量大,需及时进行更有效的止血处理。对于儿童,由于皮肤娇嫩,压迫止血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女性在生理期发生失血性休克时,外出血的处理要结合生理期特点,注意卫生防护。
2.内出血止血:对于体内脏器等引起的内出血,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手术止血等。对于有基础疾病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内出血的止血处理更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和凝血情况进行处理;老年患者内出血时,由于机体代偿能力下降,止血处理要更加积极果断。
四、监测与后续治疗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对于儿科患者,生命体征监测要更加频繁和细致;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生命体征的微小变化都可能提示病情恶化,需密切关注。
2.进一步检查与治疗:在初步处理后,需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失血原因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后续治疗,如针对病因的手术治疗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发生失血性休克,不仅要考虑孕妇本身的情况,还要关注胎儿的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