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的诊断需从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等方面综合判断,临床表现有休克表现(如低血压、组织灌注不足等)和感染表现(如相应感染灶症状),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病原学检查等异常,在感染基础上出现循环功能障碍即可诊断,特殊人群需特殊考虑。
一、临床表现方面
1.休克表现:患者通常有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超过40mmHg,且脉压差减小(脉压差小于20mmHg),同时伴有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如皮肤苍白、湿冷、花斑样改变,尿量减少(每小时少于0.5ml/kg)等。对于儿童患者,婴儿收缩压低于70mmHg,1-10岁儿童收缩压低于70+2×年龄(mmHg),10岁以上儿童收缩压低于90mmHg,同时伴有四肢末端发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大于3秒)等表现。
2.感染表现:有明确的感染灶或感染证据,如存在肺部感染时可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或低体温、呼吸急促等;腹腔感染时可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泌尿系统感染时可有尿频、尿急、尿痛及肾区叩痛等。
二、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方面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12×10/L)或降低(<4×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伴有核左移现象,出现幼稚粒细胞等。对于儿童患者,同样需关注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情况,不同年龄段正常白细胞计数范围不同,婴儿及儿童的白细胞变化特点需结合其自身生理情况来判断。
2.血生化:血清乳酸水平升高,一般超过2mmol/L。血乳酸升高提示组织灌注不足、缺氧,是反映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时,需更密切监测血糖、电解质等情况,因为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可能会影响感染性休克的发展和转归。
3.凝血功能:部分患者可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等,提示可能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倾向。在妊娠合并感染性休克的特殊人群中,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会对母婴产生更严重的影响,需特别关注。
4.病原学检查:通过血液、痰液、尿液、穿刺液等标本的细菌培养或其他病原学检测(如病毒核酸检测等),可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病原学检查的选择和意义有所不同,例如新生儿感染性休克时,病原学检查对于明确感染源、指导抗生素应用至关重要。
三、符合感染存在基础上的循环功能障碍诊断
在明确有感染的基础上,出现上述的低血压及组织灌注不足表现,同时结合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异常,即可诊断为感染性休克。例如,患者有明确的肺部感染病史,出现收缩压下降、乳酸升高、皮肤湿冷等表现,同时血培养提示有肺炎链球菌生长,即可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生理功能减退,感染性休克的诊断需更加谨慎,需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感染表现及循环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因为老年人可能感染症状不典型,但一旦发生感染性休克病情往往进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