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型食物中毒又称肉毒中毒,由肉毒杆菌外毒素引起,病因是摄入含该毒素食物,发病机制是毒素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释放致肌肉松弛性麻痹,潜伏期1-14天,有前驱及神经系统等症状,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清除毒素、抗毒素及对症支持,预防要注意食品加工处理、储存及个人饮食。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主要是摄入了含有肉毒杆菌毒素的食物。常见的中毒食品因地区和饮食习惯不同而有所差异,在我国,多因食用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如臭豆腐、豆瓣酱、豆豉等)、腊肉、火腿等引起,国外则常见于罐头食品、香肠、腌肉等。肉毒杆菌芽孢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当食物被肉毒杆菌芽孢污染后,在适宜的厌氧环境下芽孢发芽繁殖并产生毒素。
发病机制:肉毒毒素经胃肠道吸收后,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的释放,使肌肉不能正常收缩,从而导致肌肉松弛性麻痹。毒素可作用于颅神经核、外周神经、自主神经末梢及肌肉接头处。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14天,短者可仅数小时,长者可达数周。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
神经系统症状:
初期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
随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垂、瞳孔散大等,进而可出现吞咽困难、言语不清、声音嘶哑等,严重者可发生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自主神经症状可表现为口干、皮肤潮红、心动过速等。
诊断方法
病史:有食用可疑中毒食物的历史,同餐者可能同时发病。
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对称性颅神经损害及肌肉松弛性瘫痪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细菌学检查:可取患者的呕吐物、粪便或可疑食物进行厌氧菌培养,分离出肉毒杆菌。
毒素检测:可取患者血清、呕吐物或食物提取液进行毒素检测,常用小鼠腹腔注射试验,若小鼠出现肉毒中毒症状则可确诊。
治疗原则
清除毒素:早期可进行洗胃、灌肠等,以清除胃肠道内未吸收的毒素。
抗毒素治疗:尽早使用多价肉毒抗毒素,包括A型、B型和E型抗毒素,在起病后24小时内或瘫痪发生前注射效果较好。
对症支持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呼吸功能的监测,因为儿童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及时给予呼吸支持。老年人由于各脏器功能减退,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时需谨慎。
预防措施
食品加工处理:严格遵守食品加工卫生规范,防止食品被肉毒杆菌芽孢污染。例如,在制作发酵食品时要注意密封良好,控制发酵条件;罐头食品要严格检查,避免食用变质、胀罐的罐头食品。
储存条件:食物应储存在低温、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抑制肉毒杆菌芽孢的发芽繁殖。
个人饮食注意:不食用来源不明、外观异常的食物,尤其是家庭自制的可能存在风险的发酵类等食品。对于儿童,要选择安全可靠的食品,避免其接触到可能含有肉毒杆菌毒素的食物。老年人在选择食品时也要更加谨慎,确保食品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