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分为三期,休克代偿期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代偿,儿童难早期发现表现、老年患者表现不典型,有基础病及不良生活方式者代偿弱;休克抑制期代偿机制失效,儿童病情进展快、老年易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有糖尿病、长期卧床者表现重;休克晚期可出现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儿童器官储备差、老年器官功能衰退致预后差,有高血压、肝脏疾病病史者并发症多。
一、休克代偿期(休克早期)
1.机体变化及表现:此期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进行代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以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患者可表现为精神紧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但尚能触及、血压可正常或稍升高(脉压差减小)等。例如,研究表明,在失血性休克早期,机体的代偿机制会启动一系列生理反应来维持重要器官的灌注。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在休克代偿期可能更难早期发现表现,因为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且表达能力有限,需要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皮肤颜色等细微变化。而老年患者由于本身生理功能减退,代偿能力差,可能休克代偿期的表现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3.生活方式及病史影响: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失血性休克代偿期,其心功能本身较差,代偿反应可能更弱,病情变化可能更快。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血管弹性等可能存在一定问题,也会影响代偿过程。
二、休克抑制期(休克中期)
1.机体变化及表现:随着休克的进展,机体代偿机制逐渐失效。患者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皮肤黏膜发绀、苍白加重,四肢厥冷,脉搏细速且摸不清,收缩压下降(多在90mmHg以下),脉压差更小。尿量减少,由于组织灌注不足,细胞缺氧,无氧代谢增强,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等表现。例如,多项临床研究显示,此期组织灌注明显不足,细胞受损,器官功能开始出现障碍。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在休克抑制期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因为儿童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耐受缺血缺氧的能力更差。老年患者则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休克抑制期更容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预后相对更差。
3.生活方式及病史影响: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休克抑制期,高血糖状态可能影响细胞代谢,加重组织缺氧损伤;长期卧床的患者,本身血液循环相对缓慢,在失血性休克时更容易出现微循环障碍,加重休克抑制期的表现。
三、休克晚期(休克难治期)
1.机体变化及表现:此期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可出现呕血、便血等出血倾向。同时,多个器官功能相继或同时衰竭,如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这是因为长时间的缺血缺氧导致细胞损伤,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例如炎症介质大量释放,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而损伤多个器官。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在休克晚期,由于器官储备功能差,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风险更高,且恢复难度大。老年患者本身器官功能衰退,在休克晚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极高,预后极差。
3.生活方式及病史影响: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休克晚期,血压波动大且更难维持稳定,不利于器官灌注;有肝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其凝血功能等可能本身存在异常,在休克晚期更容易出现DIC等凝血功能障碍相关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