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应如何处理
失血性休克的处理包括现场初步处理,如快速识别、调整体位、止血和保持呼吸道通畅;紧急医疗转运与院内初步评估,包括转运监测和院内评估;补充血容量治疗,选择晶体液、胶体液或输血;针对病因治疗,外伤需外科止血,内科疾病需针对病因处理;器官功能监测与支持,包括循环、呼吸等器官的监测与支持,不同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影响处理方式。
一、现场初步处理
1.快速识别与体位调整:首先迅速识别失血性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让患者采取平卧位,若有呼吸困难可采用头和躯干抬高10°左右、下肢抬高20°左右的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对于有外伤出血的情况,尽快采用压迫止血等方法控制出血,如使用干净纱布直接按压出血部位。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异物、分泌物等,确保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等操作维持呼吸功能,保证氧气供应,这对于维持重要器官的氧供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在保持呼吸道通畅方面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不同表现,例如肥胖患者可能更易发生呼吸道梗阻,需特别关注。
二、紧急医疗转运与院内初步评估
1.转运注意事项:在转运过程中要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对于昏迷患者要注意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不同年龄患者转运时需注意相应的安全保护,儿童要使用合适的转运设备保证安全。
2.院内初步评估:到达医院后迅速进行评估,包括详细询问病史(受伤情况、出血原因等)、全面体格检查,同时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等检查,以明确失血性休克的程度和病因。
三、补充血容量治疗
1.晶体液与胶体液选择:首先快速补充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溶液等,以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对于失血量大的患者可联合使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胶体溶液,胶体液可以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组织水肿。不同年龄患者对晶体液和胶体液的耐受及需求有所不同,儿童的体液分布与成人不同,需根据体重等计算补液量。
2.输血治疗:当血红蛋白低于一定水平(如成人血红蛋白<70g/L)或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时,需进行输血治疗,根据血型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如红细胞悬液等。对于有输血史或特殊病史的患者要注意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等情况。
四、针对病因的治疗
1.外科止血处理:如果是外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需尽快进行外科手术止血,如对破裂的血管进行缝合、对出血的脏器进行切除或修补等。不同部位的外伤出血有不同的手术处理方式,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基础疾病,手术耐受性需要综合评估。
2.内科疾病相关处理:若是由消化道出血等内科疾病引起的失血性休克,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消化性溃疡出血可能需要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等,同时进行止血措施,如内镜下止血等操作,对于不同性别患者,某些内科疾病的发生率和表现可能有差异,如女性的宫外孕破裂出血等。
五、器官功能监测与支持
1.循环系统监测与支持:持续监测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等指标来评估心脏前负荷等情况,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补液速度和补液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等维持血压时,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不同年龄患者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性不同。
2.呼吸系统监测与支持: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对于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给予氧疗,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老年患者呼吸系统功能本身较弱,发生失血性休克时更易出现呼吸功能不全,需加强呼吸监测和支持。
3.其他器官监测与支持:监测肾功能,如尿量等,对于出现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有基础肝病史的患者要注意肝功能监测,防止失血性休克导致肝功能进一步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