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现场急救需控制出血、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等,进行液体复苏时要建立静脉通路、选择合适液体及速度,转运前要做好准备,途中持续监测护理,还要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感染等并发症,不同年龄等人群有相应护理重点。
一、现场急救措施
1.控制出血: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出血部位,若是外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应尽快采用加压包扎、止血带等方法止血,如四肢出血可用止血带结扎,要记录好止血带使用时间,每隔1小时左右放松3-5分钟,避免长时间缺血导致肢体坏死。对于内脏出血等情况需尽快送医进一步处理,不同原因导致的出血控制方法需依据具体病情精准实施,年龄较小患者由于血管等生理结构特点,止血时需更加轻柔且密切观察止血效果及肢体血运情况。
2.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内的异物、分泌物等,防止窒息。对于有呕吐的患者,要及时清理呕吐物,维持呼吸功能稳定,这对保证机体氧供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患者呼吸道解剖生理有差异,婴幼儿呼吸道更狭窄,清理时动作需格外轻柔。
二、生命体征监测
1.心率与血压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失血性休克患者常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正常成人收缩压应维持在90mmHg以上,舒张压在60mmHg以上,若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差减小,提示休克加重。对于儿童患者,不同年龄段正常血压范围不同,需依据儿童年龄精准判断血压是否正常,如新生儿收缩压正常范围在60-70mmHg,婴幼儿在70-90mmHg等,通过持续监测能及时发现生命体征变化调整抢救措施。
2.体温监测:密切关注患者体温,失血性休克患者因外周循环不良可能出现体温降低情况,需注意保暖,但避免过度升温,维持患者体温在正常范围附近,过低或过高体温都会影响机体代谢及各器官功能,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较弱,更要注重体温的监测与调节。
三、液体复苏护理
1.静脉通路建立:迅速建立至少2条以上静脉通路,优选大口径静脉,如外周静脉可选择16-18号静脉穿刺针,紧急情况下可采用静脉切开等方法。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口径的静脉穿刺器具,避免因静脉通路建立不及时或不畅影响液体复苏。
2.液体种类与速度: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液体,如晶体液(生理盐水、林格液等)和胶体液(羟乙基淀粉等)。晶体液可快速补充细胞外液,胶体液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一般先快速输入晶体液,成人可在15-30分钟内输入1000-2000ml晶体液,然后根据患者反应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调整胶体液输入量,儿童则需按照体重计算合适的液体输入速度和量,严格遵循液体复苏的速度和量的标准,避免液体输入过快导致肺水肿等并发症。
四、转运与途中护理
1.转运前准备:在转运失血性休克患者前,确保各种抢救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呼吸机等)处于备用状态,固定好各种管道,保证液体通路通畅,再次检查出血控制情况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转运时需特别注意体位,避免压迫腹部影响胎儿血供等情况。
2.途中监测与护理:转运途中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意识、面色、肢端温度等变化,及时处理突发情况,如发现心率、血压进一步恶化等要立即采取相应急救措施,途中护理要依据患者不同年龄、病情等调整护理重点,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
五、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1.急性肾功能衰竭预防:保证肾脏灌注,通过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来预防,密切观察患者尿量,成人尿量应维持在30ml/h以上,儿童则根据年龄有相应的尿量标准,如婴儿尿量应在1-3ml/(kg·h)以上,若尿量减少要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
2.感染预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定期更换伤口敷料等,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预防压疮等感染相关并发症,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抵抗力较弱,更要加强感染预防措施,如保持病房清洁、空气流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