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的诊断包括临床表现(有失血诱因,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等一般表现,不同程度失血对应不同意识状态,血压与脉压差有相应变化)、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等降低、乳酸水平升高)、血流动力学指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异常);特殊人群中儿童血容量少、代偿弱,病情变化快,需关注特殊表现;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需综合评估。
一、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患者有明确的失血诱因,如外伤、消化道出血等,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等表现。面色苍白是由于失血导致外周血管收缩,血液重新分布,皮肤供血减少所致;皮肤湿冷是因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加,导致皮肤湿冷;脉搏细速是机体为了维持重要脏器灌注,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但由于血容量不足,脉搏表现为细弱快速。
2.意识状态:轻度失血休克时患者可表现为烦躁不安,这是因为脑组织轻度缺血缺氧引起的神经功能紊乱;中度失血休克时患者意识可模糊,是由于脑灌注进一步减少,神经功能抑制加重;重度失血休克时患者可出现昏迷,此时脑灌注严重不足,神经细胞功能严重受损。
3.血压与脉压差: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超过30%,脉压差小于20mmHg。这是因为血容量减少,心脏输出量降低,导致动脉血压下降,脉压差缩小反映了外周血管阻力变化及心输出量的改变。
(二)实验室检查
1.血红蛋白(Hb)与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红细胞比容下降,提示有失血导致的血液有形成分丢失。一般来说,急性失血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在早期可能无明显变化,因为机体处于血液重新分布阶段,随着失血的继续,会逐渐出现下降。
2.乳酸水平:乳酸水平升高,提示组织灌注不足,细胞缺氧,无氧代谢增强,导致乳酸产生增多。正常情况下,乳酸水平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当失血性休克发生时,组织低灌注使细胞氧化代谢障碍,乳酸生成增加,其水平升高程度往往与休克的严重程度相关。
(三)血流动力学指标
1.中心静脉压(CVP):CVP降低,正常CVP范围为5-12cmHO,CVP降低提示血容量不足,因为CVP反映了右心房及胸腔内大静脉的压力,CVP降低说明回心血量减少,血容量不足。
2.平均动脉压(MAP):MAP低于65mmHg,MAP是反映组织灌注的重要指标之一,MAP降低意味着组织灌注压不足,不能满足组织的氧供和营养需求。
3.心输出量(CO):心输出量降低,心输出量是心脏每分钟射出的血量,失血性休克时,由于血容量减少,心脏前负荷降低,心输出量相应减少,从而影响全身组织的灌注。
二、特殊人群失血性休克的考虑
(一)儿童
儿童失血性休克时,由于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更易出现病情变化快的情况。儿童的血容量相对较少,失血后代偿能力较弱。例如,幼儿的血容量约为80-100ml/kg,少量的失血就可能导致明显的休克表现。在诊断时,除了关注上述一般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外,还需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囟门情况等。如果是婴儿,囟门凹陷往往提示脱水或血容量不足,需高度警惕失血性休克的可能。同时,儿童对失血的耐受性更差,一旦怀疑失血性休克,应尽快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因为儿童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缺血缺氧对器官的损害可能更为迅速和严重。
(二)老年人
老年人失血性休克时,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例如,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和反应可能迟钝,面色苍白等表现可能不明显。在实验室检查方面,老年人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变化可能较缓慢,但乳酸水平升高可能更为隐匿。血流动力学指标方面,老年人的心脏储备功能下降,心输出量降低可能更早出现,且对补液等治疗的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在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基础病史、整体状况,不能仅依据单一指标判断,要全面评估,及时发现失血性休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对其基础疾病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