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常见病因包括心肌病变(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律失常(如严重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变(如急性瓣膜穿孔或反流、严重瓣膜狭窄)、其他心脏病变(如急性肺栓塞、心脏压塞),不同病因有其各自相关影响因素及人群特点。
心肌病变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源性休克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使相应心肌区域发生急性缺血坏死,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例如,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可引起左心室大面积心肌梗死,严重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从而引发心源性休克。从年龄因素来看,中老年人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相对更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进而导致心源性休克;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进而增加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及心源性休克的可能性;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其心肌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源性休克的风险较无冠心病病史者明显升高。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均受损。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如果出现流出道梗阻加重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心输出量骤降引发心源性休克。不同年龄阶段均可发生心肌病,但扩张型心肌病多见于中青年,肥厚型心肌病可在各年龄段出现;对于有心肌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一些特定的生活方式因素,如长期嗜酒可能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相关等。
心律失常
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如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的激动传导发生严重障碍,心室率显著减慢,心输出量急剧减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如果出现长时间的窦性停搏等情况,也会导致心脏泵血不足。在年龄方面,老年人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原因,更容易发生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有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此类严重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中缺乏对心脏健康的关注等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
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心脏无法有效泵血。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存在心律失常的易患基础,在一些诱因下容易发生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导致心源性休克;对于患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发生严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也较高;年龄因素上,老年人心脏功能储备相对较差,发生严重快速性心律失常时更易出现心源性休克。
心脏瓣膜病变
急性瓣膜穿孔或反流:例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的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急性穿孔、重度反流,使心脏的前向血流减少,心输出量降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如果瓣膜病变急性加重,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不同年龄阶段均可因心脏瓣膜病变引发问题,但风湿性心脏病在过去多见于中青年,而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有心脏瓣膜病基础病史的人群,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发生急性瓣膜病变的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中不注意个人卫生等可能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进而导致心源性休克。
严重的瓣膜狭窄:如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心脏射血受阻,左心室压力负荷过重,最终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一些先天性瓣膜畸形患者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出现严重的瓣膜狭窄情况;老年人退行性瓣膜病也可能导致主动脉瓣等瓣膜狭窄加重引发心源性休克;有瓣膜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其他心脏病变
急性肺栓塞:巨大的肺栓塞使肺动脉压力急剧升高,右心室后负荷加重,右心室功能受损,心输出量下降。对于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长期卧床、下肢骨折、恶性肿瘤患者等,更容易发生肺栓塞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源性休克;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血液处于相对高凝状态等原因,也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生活方式中长期不活动等会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增加肺栓塞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可能。
心脏压塞: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包腔内液体迅速增多,导致心包压塞,心脏舒张受限,心输出量减少。如急性心包炎、外伤等导致心包积血或积液快速增加时可发生心脏压塞。任何年龄都可能因相关原因导致心脏压塞,但一些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结核性心包炎等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外伤等情况则与具体的受伤个体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