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失血性休克患者我们应该怎么办
失血性休克需进行现场评估与急救,包括识别休克、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处理;然后进行液体复苏,有晶体液和胶体液复苏;同时要进一步评估与治疗,包括病因治疗、监测与支持治疗;还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女性的注意事项,要根据不同人群特点进行相应处理。
一、现场评估与急救措施
1.立即识别失血性休克:首先快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状态、血压、脉搏、呼吸等。失血性休克患者通常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30%以上)、尿量减少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失血性休克时可能出现囟门凹陷(婴儿)、精神萎靡等;老年人由于基础健康状况不同,可能基础血压较低,对休克的代偿能力差,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
2.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置于平卧位或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的休克卧位,以增加回心血量。迅速清除口腔内的异物、分泌物等,确保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操作,保障有效通气。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气道的正确位置,避免因头部过度后仰或前屈导致气道梗阻。
3.止血处理:尽快找到出血部位并进行止血。常见的止血方法有压迫止血(如用干净的纱布、毛巾等直接按压出血部位)、包扎止血(使用绷带等进行包扎)、止血带止血(适用于四肢大动脉出血,但要注意记录止血带使用时间,每隔1小时放松1-2分钟,避免肢体缺血坏死)。不同部位的出血有不同的止血要点,例如四肢出血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方式,对于躯干的出血要判断出血来源进行针对性处理。
二、液体复苏
1.晶体液复苏:首选晶体液进行快速扩容,常用的晶体液有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等。一般先快速输入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成人初始补液量可达到1000-2000ml,儿童按体重计算,一般为20ml/kg快速输入。晶体液可以迅速补充血管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但维持时间相对较短。在补液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等指标,根据反应调整补液速度和量。对于老年人,由于心肾功能可能相对较弱,补液速度不宜过快,要注意观察心脏负荷情况;儿童补液时要精确计算补液量,避免过量补液导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2.胶体液复苏:如果晶体液复苏效果不佳或存在大量蛋白质丢失等情况,可考虑使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白蛋白等。胶体液可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血容量的时间较长。但使用胶体液时要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如羟乙基淀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等。对于特殊人群,如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胶体液要谨慎评估。
三、进一步评估与治疗
1.病因治疗:在积极进行液体复苏的同时,要尽快明确失血性休克的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如果是外伤导致的出血,要进行手术止血等处理;如果是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失血性休克,要针对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进行相应治疗,如内镜下止血、药物止血等。不同病因的处理方式不同,需要迅速准确地判断并采取措施。
2.监测与支持治疗: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中心静脉压、尿量等指标。中心静脉压可以反映右心前负荷,对于指导补液有重要意义,中心静脉压正常范围为5-12cmHO,低于5cmHO提示血容量不足,高于15cmHO提示心功能不全等可能。同时,要注意维持患者的内环境稳定,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对于儿童患者,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相关指标的变化,因为休克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发育;老年人则要注意多器官功能的维护,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失血性休克时病情变化快,补液时要严格按照体重计算补液量,避免过量或不足。在止血处理方面,要更加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二次损伤。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安抚,减轻其恐惧情绪,因为儿童对休克相关操作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在补液时要注意心功能情况,避免快速大量补液导致心力衰竭;在使用药物止血或其他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老年患者的皮肤弹性差,止血包扎时要注意方法,避免包扎过紧影响肢体血运。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失血性休克较为特殊,要兼顾母体和胎儿的情况。在补液和治疗过程中,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止血处理要更加谨慎,避免因治疗措施不当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过度使用止血带可能影响子宫血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