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的表现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分为休克早期、进展期和晚期,早期有神志烦躁或焦虑等、皮肤苍白等、脉搏细数等、血压正常或轻度降低且脉压差减小;进展期神志由烦躁转为淡漠甚至昏迷、皮肤发绀花斑、脉搏更细弱、血压进行性下降;晚期有脏器功能障碍(呼吸、消化、肾、神经等出现相应表现)及凝血功能障碍。相关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等异常、血生化血糖等异常、凝血功能检查指标异常、病原学检查可发现病原菌。
一、临床表现
1.休克早期表现
神志:患者可表现为烦躁或焦虑,但神志清楚。这是因为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等介质释放,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血流灌注和神经功能。对于儿童来说,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与年龄相关的异常表现,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休克的代偿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
皮肤:皮肤苍白、肢端发凉,这是由于外周血管收缩,减少外周组织的灌注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在低龄儿童中,皮肤薄,更易观察到皮肤颜色改变和温度变化,需要密切关注手足、口唇等部位的颜色和温度情况。
脉搏:脉搏细数,外周动脉搏动减弱。这是因为外周血管收缩,心脏需要更努力地泵血以维持外周灌注,导致脉搏频率加快且力量减弱。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脉搏正常范围不同,感染性休克时脉搏变化与年龄相关,需结合年龄判断。
血压:早期血压可正常或轻度降低,这是因为机体通过代偿机制,如外周血管收缩、心率加快等维持血压。但脉压差减小,正常成人脉压差约30-40mmHg,感染性休克早期脉压差可小于20mmHg。儿童的血压正常范围随年龄而异,婴儿收缩压正常约70-90mmHg,幼儿约80-100mmHg,感染性休克时血压变化需根据年龄具体分析。
2.休克进展期表现
神志:神志由烦躁转为淡漠,甚至昏迷。此时脑灌注不足,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儿童昏迷的表现与成人不同,婴儿可能表现为对刺激反应迟钝、嗜睡等,需要通过刺激患儿并观察其反应来判断神志状态。
皮肤:皮肤发绀、花斑,提示微循环障碍加重,血液灌注进一步减少。儿童皮肤薄,花斑更容易观察到,若出现广泛花斑需高度警惕感染性休克进展。
脉搏:脉搏更细弱,外周动脉搏动更难触及。心脏泵血功能在休克进展期进一步受损,导致脉搏特征更明显异常。
血压:血压进行性下降,收缩压小儿低于相应年龄组第5百分位,或较基础值下降30%以上。对于婴儿,收缩压低于70mmHg,幼儿低于80mmHg,学龄儿童低于90mmHg需考虑休克血压。
3.休克晚期表现
脏器功能障碍
呼吸系统:可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是因为休克导致全身微循环障碍,肺组织灌注不足,进而引起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气体交换功能障碍。儿童由于肺组织相对脆弱,发生ARDS的风险可能更高,需密切监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消化系统:出现肠麻痹,表现为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严重时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这是由于胃肠道缺血缺氧,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肠道菌群移位和应激性溃疡等。
肾脏:出现少尿或无尿,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提示急性肾功能损伤。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尿液生成减少,代谢废物排泄障碍。儿童肾脏储备功能有限,感染性休克时更易出现肾功能损伤,需准确记录尿量,对于婴儿需注意尿布的称重来判断尿量。
神经系统:出现抽搐、昏迷等,提示脑功能严重受损。脑组织缺血缺氧,神经细胞功能紊乱,导致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瘀斑、瘀点,凝血功能指标异常,如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这是因为休克导致微循环内微血栓形成,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进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二、相关实验室检查表现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伴核左移,出现中毒颗粒等。儿童白细胞计数变化范围与成人不同,婴儿白细胞正常范围相对较高,感染性休克时白细胞异常更能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和感染程度。
2.血生化:血糖升高,这是由于应激状态下,胰岛素抵抗,糖原分解增加。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可升高,提示肝细胞受损,因为休克导致肝脏灌注不足和炎症介质损伤肝细胞。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升高,反映肾功能损伤。
3.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D-二聚体升高,提示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与休克晚期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倾向相关。
4.病原学检查:血培养、痰培养、尿培养等可发现病原菌,有助于明确感染源,指导抗生素的选用。不同年龄段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不同,婴儿感染性休克常见病原菌有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年长儿可能有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