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常见病因包括细菌(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A组链球菌)、病毒(如流感病毒重症、严重新冠病毒感染)、真菌(如念珠菌、曲霉菌感染);发病机制涉及炎症反应过度激活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微循环障碍致组织灌注不足、血流动力学改变致心输出量减少;相关人群中儿童免疫系统未熟、代偿弱易发病,老年人机体衰退、基础病多易恶化,免疫抑制人群因免疫受抑感染易扩散、病情复杂难治疗
一、感染性休克的常见病因
(一)细菌感染相关
1.革兰阴性菌感染:是引起感染性休克较为常见的病原体,例如大肠埃希菌,它可在肠道等部位定植,当机体免疫力下降等情况时,容易侵入血液引发感染,进而导致感染性休克。铜绿假单胞菌也是常见的革兰阴性菌,在医院环境中较为多见,尤其对于有基础疾病、长期住院或接受过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更容易受到其感染而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2.革兰阳性菌感染:像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肺炎等,若感染扩散入血,也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链球菌属中的一些菌种,如A组链球菌,感染后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全身感染,进而诱发感染性休克。
(二)病毒感染相关
某些严重的病毒感染也可导致感染性休克,例如流感病毒引起的重症流感,病毒在体内大量繁殖,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微循环障碍等,从而促使感染性休克的发生。严重的新冠病毒感染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病毒感染引发机体过度的炎症反应,影响机体的循环和脏器功能,进而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三)真菌感染相关
对于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恶性肿瘤、接受器官移植等患者,容易发生真菌感染。例如念珠菌感染,当念珠菌侵入血液并在体内播散时,可引起严重的全身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曲霉菌感染也可能在特定的免疫抑制人群中引发感染性休克,其发病机制与真菌在体内引起的炎症反应、血管损伤等因素有关。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一)炎症反应过度激活
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大量的炎症细胞被募集,释放出众多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炎症介质过度释放会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一步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血管内的液体外渗,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进而影响组织灌注。例如,大量的TNF-α释放可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同时还会影响心肌收缩功能,进一步加重循环障碍。
(二)微循环障碍
在感染性休克的发展过程中,微循环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早期可能出现微循环痉挛,小血管收缩,导致组织缺血缺氧;随着病情进展,微循环转为扩张,血液淤滞,红细胞聚集,血小板黏附等,使得微循环灌注进一步减少,组织细胞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代谢废物也难以排出,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例如,肠道微循环障碍可引起肠道黏膜损伤,肠道屏障功能破坏,使得细菌和内毒素易位,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和感染扩散。
(三)血流动力学改变
感染性休克时,心脏的前负荷可能因为血容量不足而降低,后负荷也会因为血管扩张等因素发生变化。同时,心肌收缩力可能受到炎症介质等的影响而减弱,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例如,革兰阴性菌感染时释放的内毒素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抑制心肌收缩蛋白的功能,降低心输出量,进一步影响全身的血液灌注。
三、相关人群因素影响
(一)儿童人群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感染的易感性较高。例如,儿童常见的肺炎链球菌感染,容易引发严重的全身感染进而导致感染性休克。儿童感染性休克的发病可能还与自身的生理特点有关,如儿童的血管壁相对较薄,对炎症介质的反应更为敏感,更容易出现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的情况。此外,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发生感染性休克,病情进展往往较为迅速,需要密切观察和及时干预。
(二)老年人群
老年人的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同时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病情容易恶化。例如,老年人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时,由于机体反应相对迟钝,感染容易扩散,进而引发感染性休克。老年人的血管弹性降低,血管调节功能减弱,在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下,更容易出现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风险较高。
(三)免疫抑制人群
如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艾滋病患者等,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下降。他们一旦发生感染,病原体容易在体内大量繁殖并扩散。例如,艾滋病患者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时,感染容易播散全身,引发严重的感染性休克。这类人群发生感染性休克时,病情往往较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需要综合考虑免疫抑制状态和感染的双重因素进行治疗。